由于对印共的执政能力抱极大的怀疑态度,中方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马上撤军,而是在这里又驻扎了三年。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中国方面在属于东北印度靠近中国的新国境线两百公里范围的土地全部实行了土改,并废除了种姓制度。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持续千年的种姓制度,又岂是这么容易废除的?以中国自己为例,有了新文化运动几十年的熏陶,又有了解放后前三十年一系列运动,方才将封建余毒勉强清理干净,但几十年后一放松,各种牛鬼蛇神又冒了出来。

之所以不在东北印度的解放区全部进行土改和废除种姓制度,则是林汉在从中捣鬼的因素。关于在东北印度实行土改和废除种姓制度,林汉是持反对意见的,理由很简单:为防止象越猴那样“白眼狼”的悲剧再次出现,印北共和国是越烂越废材越好。

但这个时代的中方高层,显然不可能因为这个理由,停止在这里坚起红色的大旗。不过李主席在批评了林汉过度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后,却接受了他提出来的“折衷”方案:在东北印度靠近中国新国境线两百公里的地方,由中方出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余下的三分二,由印共的人自己去处理。林汉把话说得很好听:印共总得自己去深入基层,去建设自己的基层党组织,什么事都由中国插手,这和傀儡有什么区别?

而林汉没有说出来的话却是:升米恩,斗米仇,有比较才会感恩。余下靠近英控区的土改,难度会更大。就印共这帮废材,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不容易。至于从根子上“真正”废除印北的种姓制度,难度就更大了。先前解放军在这里时,靠着刺刀可以强行解决问题。这帮印共,大部分成员都是高种姓出身,要他们真心地放弃“种姓”制度带来的利益好处,革自己的命,林汉才不相信这些人有这个勇气和意志力将这条政策贯彻到底。

此外,从人心的角度来说,故意只在印北三分一的地区进行彻底地土改和废除种姓,会和余下三分二的地区,由印共自己做的“不完全”的“革命”,形成鲜明的对比。

享受到“彻底革命”好处的印北地区的底层人民,会永远怀念解放军带给他们的好处。而没有享受到这种彻底革命好处的另外三分二的印北人民则会期望某天解放再来一次,完成他们当年未尽的事业——这是林汉为培养未来的印北带路党埋下的暗子。

林汉的这个思路,说穿了很简单:希望中国周边的国家政权,全是王八蛋的废物政权,而不是变成一个高效廉洁真正革命的政权。这一套其实是他对付美国手段的翻版,本质上还是在“比烂”。

在新中国的帮助下,印共借着土改和废除种姓制度,勉强建立了基层政权。这期间当地的封建残余势自然是疯狂地反扑挣扎,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幕同样也在印北上演。

到1944年年初时,印北五省土改基本完成——所以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名义”上完成,实在是印共的基层执行能力实在太渣的因素。中方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就完成了预定范围内三分一地区的土改,土改的过程中,也有大批的印共的成员看着跟着学。但余下部分由印共自己处理时,就是一团糟糕。

解放军引导的土改还好,而印共自己主持进行主改的地区,在面对旧势力的武力反扑、糖衣炮弹腐化,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层层抗拒下,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团糟糕。

面对这五省印共自己作主执政地区的乱象,中方并没有过多的插手,只是在印共方面主动提出需要帮助时才出手——主要是出兵弹压。

到1944年最后一支解放军撤离印北地区,印共宣布成立印北人民共和国时,由印共自己进行的土改,占全国三分二的地区,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被保留了下来,土改也进行得十分地不彻底。至于种姓制度,虽然印共名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也只是名义上——没有大规模地将那些手上沾满血的顽固份子拖出来为他们犯下的罪恶进行审判,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对这种罪恶的制度进行批判、揭露、粉碎,挖祖坟断其根。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印共,要在印北达成彻底废除种姓制度这一“伟业”,其难度比在中国废除封建礼教要大上十倍。

贱民虽然是金字塔最底层,但并不是数量最多的,在印度是被压迫的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