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页

“厘清内政,集聚力量,外联金、宋,牵制河北诸侯。以举国之力相抗蒙古强敌,乃是我朝国策,万不得以不可轻举妄动。”赵诚道,“今金人欲与我结盟,而宋人似乎并不热心,妄图置身于事外,孤心有不甘。”

“但我朝若与宋人交恶,则陇右不稳。徒耗我朝兵力与财力。”王敬诚道,“俗语云,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金宋两朝之旧事教训,足以供我朝借鉴。”

“蜀地乃宋人根本,宋人为防我朝,已屯兵驻守,陇右军与西凉军虽勇敢善战,可有拿下三关之力?”耶律楚材反问道。

“拿下三关。也不难吧?”赵诚对自己的军队极自信。“蒙古人能办到的,孤也有办到。况蜀口及腹地关防已残破。不复当年之固,更不要说昔年吴玠守川蜀败完颜宗弼(兀术)之勇。只要拿下三关,蜀地沃野千里,就在我军军旗所指之下。”

“纵使我军拿下又能如何?”高智耀道,“三关恰如川蜀之门户,宋人必将誓死夺回,纵是以举国之力与我朝全面交战亦在所不惜,则秦、宋两国如同生死大敌,结盟之计无异于妄图也!况我骑军入蜀,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大军不利。”

“如显达所言,蜀地战事则至少无八九年分不出胜负,其时我朝以何应付北方之敌?”王敬诚劝道,“宋人助我朝一臂之力,此为上策;令宋人不敢轻启边畔作壁上观,持中庸之道,乃中策;若两朝交恶,刀兵相向,则为下策。下策尤不可取!”

耶律楚材见赵诚极不甘心,进言道:“今陇右军与西凉军合力南下,步步为营,稳步进驻,宋军不过掌握了七方关、仙人关与武休关三关而已,成、凤皆是残破之地,百姓不是去年遭蒙古人屠戮,就是逃亡,宋人失地失民,我朝亦得地而失民,若是修复则花费甚巨,得不偿失。国主欲与宋人结盟,此高瞻远瞩之策,万万不可轻易放弃。大散关已在我手,国主将来若用兵于宋,只要兵出凤翔府,过大散关即可威胁宋关外数州,或走诸葛亮六出祁山之祁山道,自秦州大军可直指仙人关、七方关,况我陕西军又突前驻扎,已经威胁宋洋州以东之地,宋人只有固守之选。”

“陕西方向可有军情禀报?”赵诚沉思了一下,转而问道。

“郭元帅佯动,欲有取商州全境之势,金人避而不战。金主震动,又派使者来我中兴府,催乌古孙仲端议和,其结盟之心日盛。郭元帅上表言,国主若欲取商州,他可在一月之内取来。”王敬诚道。

“礼部与乌古孙仲端商议的如何了?”赵诚听到此处,莞儿一笑。

“礼部奉国主之命,与乌古孙仲端周旋,金主愿以潼关、洛水一线分界,以东皆归我朝所有,但国主想割其商、虢、陕三州,金人始终不肯答应。”

赵诚狮子大开口。将价码开得极高,这样才好坐地还钱而已。那金国使者乌古孙仲端每砍下一个价码,和使团成员都会以为是个重大胜利。

“孤可以退一步,商州可以不取,虢州亦可以不要。但潼关外的古函谷关及荆山一带乃潼关之外翼,尤其是荆山与少华、太华等大山相连,与潼关本为一体,须归孤所有。”赵诚道。“孤索要之岁币,亦可减半。”

“遵旨。”三人应道。

“我朝与金人和盟之事,让礼部见好即收吧,不可再拖延了。命陕西军郭德海不可轻举妄动,待两国议和完成,立刻退兵。”赵诚又道,“孤不攻金国,谅彼方亦不敢挑衅。只是宋人对孤和盟之约置若罔闻。莫之奈何!”

秦国君臣均感到有些委屈,赵诚等人均自以为帮了宋国大忙,秦国想与宋国交好的提议,宋国应该表示支持才对。可是正式地国书早就递交了,却迟迟未能得到宋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