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没了,我们也不在乎什么了!”众人拍着胸脯道,“陈大哥说怎么打,我们全都听您的!”
陈同对这个情形极为满意,他打量了眼前这三百张脸,心中寻思着人手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骑射娴熟之辈,却不能再这样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地零敲碎打,他已经不满足于杀几个敌军游骑。
“按照咱们大秦国的军制,我将你们编为三个营,每营各有长官,我陈同就是你们的校尉!”陈同道,“尔等要听我的军令,一切按照我大秦国的军法行事,否则我就会像蒙古人一样砍掉你们的头,尔等可愿意服从我?”
“我等皆愿听陈校尉的军令!”众人齐声道。
自封为校尉的陈同,立刻将这些他还记不熟姓名的人编为三个营,那些经过府兵军训的人被安插到各营当都尉、什长,并将其中精壮编在一起,充当自己的主力营。
那支蒙古百人队,在村中没有找到一颗粮食,只能用心中的怒火点燃整个村庄。粮食都被埋在了地窖之中,这种储粮方式在河西极为常见,况且处于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手中的粮食本就极少。村中的老弱妇孺都躲进了焉支山中,精壮大多都被甘州守备临时征召到了肃州,正在安西军萧不离手下效命。少数人都在当地保长的带领下进行游击,如同陈同领导的这一支一样。
秦国的乡野的保甲制,可以说效仿于宋国,也可以说是西夏王朝留下的。
“迁溜”乡里制度1。只不过当初赵诚重整保甲制,在乡野间招募弓箭手、义勇,既是为了应付百废待兴的局面,也是为了能在乡野捕盗安民,减少官府治理费用,更是为了能在用兵之时更快速的征集兵力,秦国推行的府兵就是依托于这种民间的保甲制而征召的,它第一次发挥了它应该有的作用。即使是贺兰军的成立,也与这种制度离不开的。
但若是没有持续的外来军事压力,秦国的保甲制度也许只是一纸空法。强敌在侧,现实令秦国朝廷不敢放松。
蒙古百人队发现了在村外的官道上有一队百姓正赶着牛羊,向村子缓缓行来,他们喜出望外,连忙上马奔去。百姓见蒙古人突然奔来,惊恐地丢下牛羊返身便从来时的路奔逃。蒙古人狂笑着在身上追,突然官道上凭空出现了一个宽一丈的沟壕,蒙古兵摔了下去,后队的勒马不住马匹的人撞上前去,又撞下十多人。
“哗!”一棵大树在蒙古人身后倒下,挡住了他们的退路。
道边的树木、草皮、庄稼地里发生了变化,箭矢从树梢上,草地间,和白麦地里。原来陈同连同他的手下全都披上了绿色的伪装,众人纷纷往官道上仰射,编织着相向的箭网,无情地射杀着拥挤在官道上的蒙古人。
每人飞快地射出两支箭矢之后,搭上第三支箭准备再射时,这支蒙古百人队大多已经被躲翻落马了。受伤的蒙古兵,被冲上前来的主力营砍成两半,连乞命的机会都没有。
“蒙古人没有什么好怕的!”众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近距离射杀着几乎不动的目标,几乎是一边倒的射杀。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这三百临时组合在一起的甘州人,竟然能够杀死整支蒙古百人队,自身几乎没有伤亡,他们的信心空前高涨。
陈同也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仗着熟悉地理的优势,继续转战焉支山地区,手下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散兵游勇自愿加入他的麾下。半个月之内,陈同已经成了三千人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