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对,签字、签字!”胡铨连忙在十多份公文上签下自己的大名,又盖上官印。董秀才将门外十多个信差唤了进来,各持一份,令他们务必在天亮后送至洪洞、赵城、霍州、汾西等地。

等董秀才安排好了,胡铨这才意识到就在签字的时候,裸露的手臂已经痛得冰凉。

“来人,搬炉子过来,煮些茶,这么大冷的天还不叫人冻死?”胡知府喝道。他自己却是回到卧房,穿戴整齐了再回到书房。

胡知府身材较矮,白白胖胖的,那官服穿在他身上倒还得体,只不过若无这一身官服,他看上去与寻常乡绅没什么两样。

“董先生,你怎么还在这里?”胡铨见董秀才还在书房里,没有挪窝。

“大人放心,一切都在董某的掌握之中,不管是钱粮、马匹,还是府库中的大枪、箭矢,都早就安排好了。明天您就瞧好了吧!”董秀子抚着胡须,胸有成竹。他这副诸葛亮的姿态让胡铨在心中暗骂。

这董秀才早年在金国时数次应举不第,可谓是失意之极,做了幕僚却是实务中的一把好手,钱谷、人事、交际,一切都安排妥妥贴贴的。而胡铨虽然也读过书,但却未应过举,只不过他运气极好,当年不过是中兴府一小吏,秦王还是贺兰国王的时候,从矮子里选高个,胡铨没犯过大错,政绩倒还不错,于是便是步步高升做到河东行省平阳府知府的从四品的高位。

胡铨虽姓胡,但不糊涂,他做官的原则是坚决执行朝廷的法度和上级的命令,并且多听听幕僚的意见,不能做违法之事,否则这眼下得来的东西失去就太可惜了。

“这回是行台来检查督导,或是宋元帅亲自来?”胡铨问道,“要不就是枢密院派官差来?”

“大人,前两天董某听人说,有人看到宋元帅带着一帮将校匆匆去了河中府。看模样倒不像是去河中府检查府兵轮训的,也没听从河中府来的人说那里下了征召令。再说,宋元帅也不必带着这一大帮人去。”董秀才道,“估计是行台大人派人来检查备战。军事本与府衙无关,可这征召精壮,准备名册、钱粮、车马却是官府的事情,马虎不得。”

“最近这半夜征召的事情尤多啊。”胡铨凑近问道,“那是不是说真要有战事了?”

“这难说,真正打仗也用不着我们府兵。”董秀才摇了摇头道,“不过我们大秦国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府库充实,国势如今蒸蒸日上,吾王早晚要一统天下的。看这模样是到了要打仗的时候了。”

“最近报上不是总是有人鼓动打到汴梁城下吗?”胡铨道,“打就打呗,早打早太平!天下有德者居之。”

“古来征战几人回?大概也只有咱们大秦国,才会这么好战。”董秀才叹道。他这副酸酸的姿态又令胡知府看不惯。

“董先生,你再受累点,去催促有司加把力气,让各地县令、县尉及保甲、乡老接到征召令,火速将精壮列队送至此处。若有拖延,本府严惩不怠!”胡铨道,“咱们把人手给召齐了,由得武夫们去折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也!”

“大人……”这么冷的天,董秀才真不想出去,那茶还未煮好,可是知府大人命令了,他只好走出刚刚变暖的书房。

待董秀才走了,胡铨才道“本大人还要补睡一会,这扰人清梦的征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