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页

“这样也好!”张柔略想道,“老夫料想,我军在抵达大理前,不会遇到太多强敌,唯一要注意的则是路途的艰险,尤其是中路,山径盘屈,谷深路险,一不小心即会粉身碎骨。”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一路人马才都是由习惯于翻山越岭的勇士们组成。”汪德臣道。

“若诸位没有异议,不如就如此分兵吧?”罗志道,“我既为主帅,当为中路军。”

西壁辉抱拳道:“总帅既然挑了最难的,在下那还有何话说?在下愿领左路军。”

张士达见他们二人抢了相对较难的行军路线,将最容易的一条让给了自己,他也是豁达之人,并不推辞,高声说道:“二位元帅厚爱,张某感激不尽,唯愿我们三部人马早日再会,为吾皇再立新功。”

当下,几位商议了进军路线及消息传递等细节,第二日便相互道别,踏上各自的征程。张柔随罗志的中军南下,九月,便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雪山挡在将士们的面前,大渡河自北向南,激撞直下,夺人心魄。

江山如画,但将士们却无暇欣赏。

第一百零三章 江山如画(六)

重庆府,余玠正在自己的书房中,擦拭着自己的佩刀。

余玠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总领四川财赋。

他今年五十五岁,能做到这个高位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从宝庆三年蒙古军首次攻蜀,到余玠为蜀帅期间,四川曾先后有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但或老或暂,或庸或贪,或惨或缪,或遥领而不至。这当中,文武上下之间又不相团结,监司、戎帅各专号令。

余玠走马上任,终获现职,则是蜀地自吴氏以来首位能够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的大臣。他能够得到重用,与他的老上司赵葵的鼎力支持分不开的,就是郑清之对他也极为支持。

赵葵五年前曾短暂入朝为相,不过即便是儒将赵葵这样的人物,也因为不是科举出身,而受到文臣们“宰相须用读书人”的理由排斥,结果还是被罢了相,郑清之不久前也老死。余玠赴任前,曾被皇帝赵昀召去问对,他言辞恳切,要求皇帝视文武之士如一。皇帝好言相劝,只是希望他能稳住蜀地的局势,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余玠想在蜀川大干一场,任都统张实治军旅,安抚王惟忠治财赋,监簿朱文炳接宾客,又接受冉氏兄弟建议,筑钓鱼、青居、大获、云顶、天生等十余山城,因山为垒,屯兵聚粮、守备内水外水(蜀人以涪江、嘉陵江、渠江为内水,以岷江、沱江为外水),整军备战。

不过,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为了能干出大事业,难免要专权,又不拘小节,为人骨头又硬,虽然刚上任时曾与秦国陇右军多次交战并取胜,但终究还是无法恢复川北失地,并且也不尽是打胜仗,这为朝中主和派的宰相谢方叔等所不满。以往蜀地交给朝廷的财赋要占到四分之一以上,现在却是成了一个极大的负担。

尤其是,驻守云顶山的统制姚世安不听余玠的号令,令他的威望受损。姚世安通过在云顶山避难的谢方叔的侄子巴结谢方叔,谢方叔也通过姚世安搜集余玠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