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周公营洛邑以宁东土,光武卜河南以兴汉室,此地乃天之所启,神之所安。当年董卓篡逆,朝廷不得已受胁西迁,残喘休息,如今陛下兴复社稷,大业既定,岂能再偏居关中,退窥天下,以伤四海之望?”
“再迁都?”皇帝惊讶的看向黄琬,不是惊讶于这句话,而是不可置信这话居然会从谨慎有谋的黄琬口中说出来:“雒阳宫室、宗庙、官府、闾里被董卓付之一炬,二百里内无复孑遗。这些年休养生息,勉强算是有些人气,但宫室残破,你却让朝廷迁回,徒增花费不说,才安定不久的百姓再度疲于播迁,其中的怨言你可有想过?”
“迁都长安,本是董逆专擅之乱命,陛下裁定朝政,居此为基,图谋复兴,不过权宜之计。光武皇帝以降,历代宗庙陵园皆在雒阳,陛下他日倘有悼念追思,彼此来返,殊为不便。”黄琬列出种种理由,动情动理,论说得十分周详:“如今羌乱又起,关中既成边地,朝廷还都雒阳,居中调用关东之资粮,运筹将兵,正可坐收凯旋。”
看着皇帝拧起眉头,黄琬又提出一个折中的法子:“然关中位置紧要,百姓富庶,不可轻忽。以愚臣浅见,长安可为京都之副,关中现有之政不改、现有经营不变。倘或天时再有变故,朝廷大可从容西去,凭此为基,又图兴复。”
他是想将关中当做朝廷的一块预留地、一条退路,倘若两三百年后汉室又有变故,朝廷还能依赖关中再起。
皇帝甫一听见这个说辞时,居然还觉得有几分道理,关中由于数百年的开发,自然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承载力下降。到东汉时期,汉朝的经济中心转移至关东,关中的自然环境在两百年的时间内得以缓慢恢复,如今皇帝若是再建都关中,假以时日关中再度人口稠密,过度榨取潜力,优势不再,朝廷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了。
只是这种说辞对皇帝并没有起到作用,他管不到两三百年后的事情,何况如何真有那一天,又岂是一块预留地就能保全的?
“汉室才光复不久,黄公又何出乱世之言?”法正不满的皱起眉,他是极力反对还都雒阳的,这不但是出于一个关西士人对乡土的情感,更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关中居高临下,有崤函之固、巴蜀之饶、雍凉之骑,其地可养百万民兵。高皇帝据此以得天下,陛下藉此以兴天下,正是我汉室龙兴之地,岂能轻弃?董卓虽倒行逆施,强自迁都,但有陛下振兴在后,其也不可不说是天意冥冥。”
由于关东士人的几次阻击、关西式微,皇帝这次亲征所带的臣子当中,并没有与黄琬分量相当的关西士人。这也导致黄琬有足够的底气向皇帝提议,即便这次不成,到了长安,依然会有人络绎不绝的随着黄琬的表态而纷纷上书。
法正作为黄门侍郎,年纪轻轻便建下功勋,皇帝宠信,心气骄躁之下,自然就敢与黄琬这样的老臣当庭抗辩。
“法侍郎。”黄琬凝视着法正说道:“雒阳也有伊、洛,也有虎牢等雄关险要。光武皇帝自河北渡来,建都雒阳以中兴汉室,难不成是错的了?二百年来,历代先帝不迁关中,难道也是错的了?”
法正被盖了个帽子,语气顿时一噎。
“此一时,彼一时也。”车骑将军朱儁轻咳了一声,作为现场官爵、资历唯一可与黄琬相提并论的人,他说的话最为关键:“高庙以关中为基而定鼎,是以建都长安;世庙以河南为凭而中兴,是以建都雒阳。此皆一时所凭据,今陛下复以关中振兴汉室,自然要以长安为都,不然,岂不是徒伤关中士民之心?”
“你……”黄琬轻声吐出一个字,未说完的语句便戛然而止,当时董卓迁都时,朱儁也是坚决反对的。考虑到董卓曾对朱儁的旧怨、以及朱儁在任豫州刺史时与颍川士人结下的好感,黄琬以为对方会在这件事上与自己保持一致,谁知道朱儁却不合常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