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和刘备若不联手,可以说对曹魏的关中地区几无威胁。
可是倘若他们联起手来呢?刘备必将主力北上凉州,借道而行——那就可以得到凉州方面提供粮秣,或起码是相助遮护粮道啦,不比从崇山峻岭中大穿插来得稳便吗?二州联军,少则五六万,多可近十万,则陇关防线必然岌岌可危。
陇关又名大震关,据说武帝于太始二年巡行凉州,返回关中的时候,经此而遇震雷,就此得名。汉末羌乱频繁,尤其是马腾、韩遂曾经趁着中原动荡的机会,数次攻破陇关,蹂躏关中,故此关墙多碎,防御体系几乎荡平,不是一两年就能恢复起来的。这也是夏侯渊不肯听从郭淮之言,凭坚固守,而非要出关先去杀上一阵的缘故——若不能先挫敌锐,这关卡还真的很难守住啊。
只可惜敌众我寡,就算妙才将军再如何英勇善战,终究对面也不是软柿子啊,结果一战而败,返回关城以后,就匆忙遣人去往安邑请示——咱们施行第二套方案吧。
所谓第二套方案,就是假定倘若吕、刘联兵,声势浩大,使陇关难守,又该怎么办?曹营谋士为夏侯渊量身打造了一套运动战的策略出来,那就是暂且放弃陇关,退返关中平原,一方面固守各战略要地,节节抗敌,一方面释放出夏侯妙才的主力骑兵,寻求在运动中挫败敌军的战机。
根据事先的计算,刘备若将主力自凉州迂回,自西攻来,同时亦可能遣别军循秦岭北上,以为呼应,那么最可能走的就是散关故道或者褒斜道——要是走傥骆或子午,距离太过遥远了,根本就呼应不上啊。故此夏侯渊乃使张郃守陈仓、苏则守郿县,封死了这两条道路。
一旦陇关不可守,夏侯渊即退入关中,先用三道防线来挫敌锋芒,分别设置在汧县、渝麋,以及渝麋与雍县之间,当道而营,东西直接山岭,皆可以一当敌十者也。而一旦这三道防线失守,被敌军杀到雍县城下,也就等于正式迈进了关中平原,那么,就将陷入预先布设到的一个三角型阵地当中,随时可能遭到侧翼猛击……
第三章、岐东渭北
建安十四年的十二月下旬,夏侯渊终于放弃陇关,撤入关中。刘备、陈宫所部主力六万余众很快便进入汧水河谷,杀至汧县——也就是后世的陇县——城下。曹兵守这第一道防线的约七百余众,利用地势之便,箭如雨落,给敌军造成了极大杀伤,但当不住敌军势众,可日夜不息、车轮而战,在固守整整三天,付出了将近三成的伤亡以后,终于被迫弃城败退。
这部分败兵并没有退到第二道渝麋防线,而是直接退归雍县,重新休整、训练,待时再战。
第二道防线也守了三天,第四道防线则因为凉、益联军已然逐渐熟悉了魏军的战术风格,故此不足两日,即告放弃——联军就此正式迈入了关中平原。
要说这一趟打通汧水河谷的战斗,联军折损颇众,前后伤亡不下四千余,超过了对方的五倍。这是因为无论刘备还是陈宫都很清楚既克陇关,必然极大刺激安邑方面的神经,一旦曹操结束或者放弃南征,亲自率军进入关中,则双方兵数之优劣将被彻底扭转——这条时间线上,既没有火烧濮阳,也没了火烧赤壁,这二位对于以劣势兵力正面击败曹操,心里全都还没有底呢。
因此必须不计伤亡地尽快突入关中平原,才便于凉州铁骑的纵横驰骋,也才便于因敌就粮,跟曹操打一场长期战。
此番入寇,本意是策应江东,避免孙权被灭,但若能趁机蹂躏关中,破坏曹魏方的生产力,甚至在关中站稳脚跟,才能说是真正打了胜仗。加上张飞出散关、关羽循江而上,近十万兵马呢,岂可无利而轻动?即便只是打个平手,对联军方面的资源损耗也必然极其巨大,得不偿失啊。
故此在终于得以迈入关中平原以后,刘备、陈宫全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勉强算是达成啦。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并还不知道孙氏已降、江东已定,而荆州也即将易主。于是二人便即召聚诸将,会商下一阶段的行动方案。
刘备首先问陈宫:“吕君侯何时来也?”陈宫暗中叹了口气,感觉有些难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