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数据上看,长江级的设计重点是防护与速度。
很多人会认为,长江级的火力并不比南海级强,实际绝非如此。当时长江级采用的400毫米标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要比南海级采用的400毫米穿甲弹高大概20。这一点,足以在海战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长江级比南海级多出了近5000吨的排水量,其各项性能中,除了防护性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之外,其他都无实质性的提高。
实际也并不是如此,长江级多出的近5000吨排水量,几乎全都用来优化内部设计了。
比如,长江级的四个动力舱是分开设置的,而且用装甲隔舱保护了起来,这大大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生存能力。不说别的,在今后的海战中,这一设计必然产生巨大的作用。另外,这一设计也被确定为帝国海军后来各型战列舰的标准设计。
同样的,长江级的结构优化设计对提高整体防护能力,特别是帝国海军战列舰一直比较欠缺的防鱼雷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说白了,帝国海军绝不会用仅有的配额弄出两艘人模鬼样的战列舰出来。
可以说,长江级代表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高设计、技术与建造标准。直到后来的快速战列舰出现,长江级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君临天下——皇帝级战列舰
太祖号,太宗号,仁宗号,宣宗号。
……
对世界各国海军来说,《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带来的十五年“海军假日”并不是坏事。如果没有这十五年的休养生息,没有这十五年的技术准备,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能力。
可以说,动力设备的突破性进步是催生快速战列舰的决定因素。
动力设备就好比是战舰的心脏,如果没有一颗强壮的心脏,任何战舰都跑不快,也强不了。
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战列舰受到动力设备的性能限制,很难兼顾火力、防护与速度这三项主要性能,只能对其进行折中处理。而为了提高战舰的战斗力,增强战舰的生存力,战列舰往往会牺牲速度,把需要速度的任务交给巡洋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去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海战证明,战列巡洋舰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应用,从而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