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设计工作也迅速进入了快车道。
与作战舰艇不一样,因为火力支援舰不考虑舰队作战的性能要求,所以其火炮配制非常独特。
按照陆战队的要求,在20000吨的排水量之下,火力支援舰上必须有12门240毫米舰炮与18门175毫米舰炮具备同时向某一侧开火的能力。这样的话,火力支援舰的弹药投送能力才能达到五个陆战炮兵营的级别。
可以说,这个要求是工程师遇到的最大难题。
主炮的配制还比较简单,四座三联装炮塔就够了。可是副炮的配制却很麻烦,如果按照战舰的方式,在两舷配制副炮,该舰就得准备36门175毫米火炮,如果采用三联装炮塔,就得安装12座炮塔,而副炮一般用的是双联装炮塔,那就得有18座炮塔。这样一来,战舰两舷上就得各配备9座炮塔。
毫无疑问,在20000吨的舰体上,很难在一侧安装9座炮塔!
如果考虑到战舰稳定性,那么这种火力配制除了严重削弱其防护能力,降低其速度之外,还将导致舰体很不稳定,结果严重影响到炮击的精度。
另外,如果要提高火力支援舰的稳定性,必须采用小长宽比的舰体,如此一来,战舰的长度就要受到限制,从而难以配备足够多的炮塔。
最终,工程师决定将所有炮塔都部署在战舰的中轴线上。
因为陆战队只要求火力支援舰的速度超过20节,且续航力达到5000海里就足够了,其防护能力也只要求能够抵抗150毫米陆炮的轰击就行了,所以工程师在大量削减动力设备的同时,还减少了装甲,从而控制住了战舰的排水量。另外,火力支援舰并不承担舰队旗舰的任务,所以其指挥控制系统也能进量简化。
综合这些因素,工程师最终拿出的设计方案不但满足了陆战队的要求,还超过了陆战队的要求。
其四座三联装240毫米炮塔中,前后各一座,另外二座安装在舰体中部,其四座炮塔都安装在了首甲板上,以尽量降低中心。六座四联装175毫米炮塔则才用背负式的方式,分别在战舰的舰桥前方,烟囱后方与副舰桥后方各设置两座。这六座炮塔都安置在三号甲板上,以避免与附近的主炮炮塔冲突。
也就是说,工程师为其配制了12门240毫米舰炮与24门175毫米舰炮。
对于这一设计,陆战队相当满意。
在下达了第一批十二艘的采购订单之后,陆战队将其命名为“樟宜”级火力支援舰,且随后的所有战舰都用陆战队在海外的基地,或者驻扎有帝国陆战队的城市的名字命名。因此该级火力支援舰又被称为“陆战队基地”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4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总长:1984米,水线长度:1877米,型宽:281米,吃水:84米;定员:14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