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设计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情报部门确定美国已经研制出了k7型十六英寸舰炮。该舰炮采用了五十倍径的身管,能够将重达1225公斤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丝毫不亚于帝国海军的400毫米重型穿甲弹。
结果,海军立即修改了防护标准,要求全面加强防护设计。
显然,43000吨的排水量绝对不够用。即便加大装甲的倾斜角度,缩小防护区,加厚关键部位的装甲,其标准排水量都将超过45000吨。
紧接着,海军提出要求采用五十五倍径的400毫米主炮。
这是帝国海军最新研制的主炮,其性能比之前皇帝级装备的400毫米主炮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这是第一种完全针对400毫米口径重弹设计的主炮,能够将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
实际上,这也是帝国海军不得不采用的一个折中方案。
新式舰炮不但加长了身管,还增大了药室,改进了炮栓,并且采用了新结构膛线。实际上,最大的问题还是身管寿命,增加发射药之后,身管寿命将直线下降。只是,在战争时期,海军绝不会在乎打坏几根炮管,关键是要在威力上超过对手。如此一来,即便采用了最新的自紧电镀生产工艺,炮管的使用寿命也仅仅只有300枚全装穿甲弹,比起六十七年型少了百分之四十!
新式主炮带来的重量问题还不大,可随着主炮威力提高,防护也要随之提高。
如此一来,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不得不将排水量从45000吨增加到了48000吨,其中至少有2500吨用来加强防护。
此时,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是《伦敦海军条约》已经名存实亡。
帝国海军也管不了那么多了,48000吨的排水量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再说了,美国迟早都会参战,帝国海军可不想让自己的战列舰在战场上遇到打不过的对手。显然,只有按照最优设计的省级战列舰才能让帝国海军在战列舰的性能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并且继续获得压倒敌人的数量优势。
七十二年(40年)中期,设计工作完成之后,海军立即下达了订单。
问题是,当时四大造船厂都在忙着建造海军在此之前订购的八艘英宗级(实为十二艘,八艘是第二批增订的)战列舰,以及海龙级大型巡洋舰,根本腾不出船台建造省级战列舰。无奈之下,帝国海军只能先向当时还没有参加主力舰建造工作的青岛造船厂与马尾造船厂分别订购了一艘省级战列舰,并且分别将起命名为“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
只是,这两家造船厂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建造大型战舰了,而且严重缺乏工人。
最终,“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还晚于江南造船厂建造的“松江府”号与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辽省”号。所以,该级战列舰在不同的文献中,又被称为“北直隶”级或者“松江府”级,只是一般情况下,都称其为“省级”。
其主要性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