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30节以上的航速,在任何一场海战中的实际意义都不大。不说别的,炮战中,没有任何一艘战舰会以3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即便是在追击战中,考虑到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0节以上的航速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帝国海军首先提出了“30节无用论”,即认为战列舰的速度没有必要超过30节。
正是如此,省级战列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唯一拥有30节以上速度的战列舰。虽然帝国海军后来建造的仍然是快速战列舰,但是也只要求其速度能够达到30节,甚至连29节也能接受。
当然,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之前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省级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正是省级战列舰的出现奠定了帝国海军称霸全球的基础,也帮助帝国海军战胜了最强大的敌人。
从这一点上看,省级战列舰完全算得上是帝国海军实力的象征。
火力至上——省级乙型战列舰
按照服役时间:安徽号,黑龙江号,江西号,云南号,山东号,湖南号,湖北号,远东号,湖北号,四川号,贵州号,河南号。
……
省级战列舰的优秀表现,为其赢得了一个绰号:战列舰中的艺术品。
可以说,当第一批六艘省级战列舰建成服役的时候,给美英等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美国加快了依阿华级的建造工作,并且紧急订购了第二批依阿华级战列舰。另外,英国海军也加快了狮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且不顾本国的国力,在订购了第二批狮级战列舰的时候,还准备建造狮2级战列舰。
只是在帝国海军的眼里,省级战列舰绝对算不上尽善尽美。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火力偏弱。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在三万五千吨不到的舰体内就塞进了九门主炮,省级战列舰在排水量增加了一万多吨的情况下,仍然只有九门主炮。显然,这样的火力配制让帝国海军很是难以接受。
只是,450毫米口径的舰炮很难在七十四年(42年)之前投入使用。
显然,帝国海军仍然得用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舰炮充当战列舰的主要火力,只是九门舰炮确实太少了一点。
战争爆发后,帝国海军主力舰主炮数量偏少的问题很快就反应了出来。
不说别的,在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的时候,几乎每一名战列舰舰长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火炮不够用,而且都认为应该加强火力,至少得增加火炮的数量,不然在面对比日本战列舰更强大的对手时,很难在战斗中拥有火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