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之后,郑成功从俘获的海盗嘴里知道了海盗老巢的位置,然后顺藤摸瓜,杀上了门去。
当时,海盗的主要聚集地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阿巴斯港,也就是当年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过的胡鲁谟斯。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郑成功并没有考虑炮轰阿巴斯港的结果。
若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国力日渐衰弱,若不是奥斯曼帝国没有像样的海军,若不是奥斯曼帝国惧怕大明帝国强大的国力,恐怕郑成功将成为帝国与奥斯曼战争的点火人。
或者说,在炮轰阿巴斯港之前,郑成功就断定,奥斯曼帝国不敢借此与帝国开战。
试探了奥斯曼帝国的底线之后,郑成功开始变本加厉的对付那些盘踞在奥斯曼帝国港口内的海盗。
两年之内,西北印度洋上的海盗几乎被他消灭得一个不剩了。
正是如此,大量海盗离开印度洋,转战东地中海,结果造成东地中海海盗为患,对当时刚有点规模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欧洲公国的海上贸易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明历二百八十八年(公元1656年),郑成功依照帝国内阁府的命令,率领规模扩大到十五艘的“平匪舰队”前往直布罗陀要塞,协助地中海国家平定猖獗一时的奥斯曼海盗。
在欧洲的三年,郑成功并没有多少事可干。
也许是他在印度洋上闯出的名气太大了,在他的舰队进入地中海之前,之前活跃一时的奥斯曼海盗全都不见了踪影。
结果,三年之中,郑成功将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应酬上。
同时,郑成功也接触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产生的大量新思想,新思维。这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不过,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对郑成功的影响更大。
明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返回帝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三权分立”派。
当时,帝国国内大部分资本家也正在倡导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比起那些实力强大的资本家,年仅三十六岁的郑成功根本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比起其他资本家而言,郑成功有两个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