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术上讲,这个决策没有任何问题。
战斗开始的时候,帝国快速战斗群将处于“丁”字头,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所有主炮都能指向左舷方向,集中火力打击日本战列舰。相反,日本战列舰以纵队方式北上,即便前面的战列舰没有挡住后方战列舰的射界,也只有一半的主炮能够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在遭到迎头痛击之后,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肯定会选择右转向,与帝国舰队拉开距离,脱离接触。到时候,是打是逃都好决策。如果继续向北挺进,等于自投罗网。如果向左转向,也就是向西转向,将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帝国舰队并行,从而遭到更猛烈的炮火打击。
据此情况,在成功打垮了日本舰队的战斗决心之后,祖寿清必须让舰队尽快调头。
此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两个不同的选择。
一是大半径转向,也就是通常被称为“切外角”的转向机动。在此转向中,主力舰的炮口将指向同一侧,通过加大转向半径,绕到敌舰队的另外一侧,从而一直保持火力压制,并且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二是小半径转向,也就是通常被称为“切内角”的转向激动。在此转向中,主力舰将一直处于敌舰队的同一个方向上,并且在转向的同时,将炮口调向另外一侧。因此,会出现短暂的火力中断期。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希望用“切外角”来打垮敌人。
毕竟,保持火力的连续性,是打击敌人,并且阻止敌人还击的关键手段。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实施“切外角”转向机动的。要进行这种机动,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舰队的速度要大大超过敌舰队,这样才能在更长的航线中追上敌舰,而不是被敌舰甩开。其次,交战距离不能太远,不然转向半径太大,根本不可能成功实施,最终只会让敌舰逃脱。最后,敌舰出现低级错误,未能及时阻止反击,不然的话在大半径转向时,将使舰队暴露在敌舰的炮口之下。
毫无疑问,当时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祖寿清选择“切内角”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有及时用电台下达命令,仍然用灯光信号传达命令。结果,“太祖”号已经投入战斗,了望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观察弹着点,以及敌舰位置上,根本没有注意到“太宗”号发出的微弱灯光信号!
这个错误不大不小,却差点让快速战斗群尝到苦果。
说白了,战斗爆发前,保持无线电静默是肯定有必要的。即便是舰队内部通信用的电台,作用距离都有数百公里,而且在上千公里之外都能收到电台发出的信号。相比之下,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的作用距离就短得多,即使在两三百公里之外,都很难收到雷达发出的信号。因此,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下,不用太担心雷达会暴露舰队的位置。
只是,战斗开始之后,就完全没有必要保持无线电静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