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日本难以真正牵制住明帝国,甚至没有能够牵制住明帝国海军的主力。不说别的,战争爆发之后,南洋舰队就一直在印度洋上活动,并且很快就发动了攻打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行动,而真正用来对付日本的只有东洋舰队,也就是后来的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因此,明帝国才能在战争初期,在英法还没有调整好兵力的时候就打下了苏伊士运河,打通了前往德国的海上航线。
其次是俄罗斯根本不敢与明帝国陆军决战,或者说,俄罗斯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两条战线(实际上是二条半,南方战线只能算是半条战线)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因此,在协约国需要集中力量击败德国的时候,俄罗斯自然降低了在其东线战场上的投入,从而让明帝国可以集中力量扩大海军的规模,而不是在陆军上耗费太大的国力。
最后就是美国没有能够像英法俄设想的那样,迅速参战。
当然,另外一些因素也对协约国的战略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意大利倒戈,使明帝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可以放手对付法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因为英国负责北大西洋的制海权,所以法国海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地中海舰队里面),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让英国海军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无法威胁到德国到明帝国的海上航线。
另外,明帝国与德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同盟国成员国迅速达成了战略协议,加强了对德国与土耳其的战略援助,使德国渡过了战争初期最艰难的二年。
这些,最终都让英法俄的如意算盘落空。
德国不但没有迅速被击败,反而越打越强,并且最终击败了其欧洲夙敌:法国。
法国战败之后,原本位于后方的西班牙成为了前线,并且担负起了原本应该由法国负责的重担。为了能够让西班牙坚持下去,英国在百般无奈之下,还不得不向西班牙提供大批战略援助,甚至将原先投入到西欧战场上的远征军派往西班牙。
只是,西班牙根本没有资格顶替法国的位置。
首先是西班牙的国家实力远不如法国,特别是其工业实力,更是不到法国的一半。其次是西班牙军队,特别是西班牙陆军的素质是西欧各国中最差的,战斗力不值一提。最后就是西班牙的国内情况也不太稳定,根本不可能像法国一样全力对抗德国。
问题是,西班牙不得不肩负起重担。
从整个欧洲(包括俄罗斯)战场上的局势来看,俄罗斯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迫使明帝国不得不向陆军投入大批资源,从而削弱了明帝国海军的实力。另外,俄罗斯的存在也让德国不能提前向海军转移资源,必须继续扩大陆军,从而消除了英国受到的直接威胁。相对而言,西班牙对英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
不管俄罗斯是否会战败,只要德国向进攻英国,就得首先击败西班牙。
可以说,只要西班牙还在作战,英国本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德军不可能在侧翼不稳固的情况下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渡海战役。
也就是说,守住西班牙,就守住了英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