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佑彬的前线战区司令部也同时转移到了新奥尔良,用谢昶伦的话来说,他好久没有在破交舰队服役,想借此机会来品尝一下美国货的味道。
同日,第四轮停战谈判在里约热内卢开始。
这次,美国谈判团的态度软弱了许多,只是在谈判桌上“请求”帝国在占领美国之后,尊重并且维护美国宪法的尊严。
显然,在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就别想在谈判桌上有所收获。
此时,萧鼎昆再次调整了谈判目的,并且让之前组建的那个特别委员会重新制定肢解美国的方案。
只是,这次不叫“肢解”,而是“变更美国的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在美国全面放弃了国家尊严之后,萧鼎昆已经开始着手采取细节措施,以便让在谈判中获得的好处发挥实际作用。这其中,变更美国现有的行政区化,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第二十七章 民主政治
当时,就战后对美政策,帝国内部也有多种声音,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萧鼎昆。
虽然所有帝国的高层领导者都认为应该削弱美国,并且采取必要手段防止美国在战后再次成为帝国的头号对手,但是根据所主张的手段的严重程度,这些高层领导者分成了“温和派”、“激进派”与“现实派”。
“温和派”的主要代表者就是帝国议政院议长,战争委员会首席委员岑泽辛。
按照他的观点,帝国应该尽快从战争体制转为和平体制,花更多的力气解决国内问题,缓和国内矛盾,而不是一定要在战场上彻底击败对手。因此,在对待美国的时候,应该尽量以现实目的为根据,不应该把目光放得太长远,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几十年之后,美国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此一来,就应该在谈判中做出适当的让步,尽快取得实质性的谈判成果,让美国宣布投降,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当时,岑泽辛的主要观点是,保持美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在美国扶持一个亲明政府,然后在战后将美国发展成为帝国的下级市场,采用数百年来帝国一直采用的手段,即通过控制美国的经济,来达到控制美国的目的。
从岑泽辛的身份来看,他的提议也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议政院院长,岑泽辛首先要为那些支持他的选民负责,而此时帝国国内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比如,工人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之后,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军队的伤亡数字居高不下,已经让很多家庭丧失了亲人,导致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全面的军事化管制只给了平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严重影响到了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导致国内消费品市场迅速萎缩,从而导致大批工厂破产,使民众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帝国的内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