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

他努力不去看城外的难民流,努力说服自己,该是时候将那些囤积的粗粮都放出去救人了。

可他也很清楚,如果他提前将粗粮放出去,等到方腊叛军围困杭州之时,就再没有东西能够支撑持续数月之久的围城之战!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场战争的走势,将粗粮保存到最后时刻,才是对那些难民和杭州百姓,最大的帮助和恩惠!

就像没有人会想到今年涌来杭州的难民会如此之多,没有人会想到方腊会起事,也没有人会想到方腊终有一天打到杭州来一样。

这些都是苏牧比他们看得远的东西,而苏牧一直在筹谋的,也是这件事情。

这让他拥有一种窥视天机的优越感,但如果说他是为了这股优越感而做这些事情,对苏牧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经历了许多,想要说服苏瑜,想要说服苏常宗,甚至想要说服老太公,想要说服余海和郑则慎,想要说服刘维民。

但似乎所有人都没有相信他,而这些人在事态的不断发展之中,才慢慢开始相信苏牧拥有着极其可怕的前瞻性。

或许在所有人都不相信他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在为他的计划满天下奔走,那个穿着黑衣,背着巨大剑匣的粗鄙美人儿,同时,还有一老姑娘,虽然没念过什么书,只会卖包子,但却比任何人都要坚决地信任他。

无论如何,他既然决定插手此事,且不管结局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都想做一些事情,起码能改变一下现状也好。

他不是盲目自信的人,也从不敢奢望自己的一个小举动,就能够引发什么蝴蝶效应,甚至于影响整个大焱朝的时代走向。

他只是沧海一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但如果可能,他是真的想要为这个朝代,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印记。

这条路并不好走,他也背负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他是个男人,在被宋知晋等人打脸的时候,也想痛痛快快地反打回去,但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许多时候,自己的取舍,恰恰决定了自己的成就。

关少平的话并不多,刘维民也不好将苏牧捧得太高,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很无能,所以三个人的交流并不算很融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牧也不再故弄玄虚,将自己的一些推测都说了出来,当然了,一些必要的数据和情报还是要拿出来,用以辅助和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直白的阐述方式,反而引起了关少平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