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未来高原的政权,肯定为和其他的国家有外交来往关系,这就存在一个外交对等的关系,高原政权的使臣以什么样的名义,出使其他的国家。
因此高原沉吟了一会儿之后,才道:“现在称王,恐怕并不合适吧,虽然说现在周室己亡,人人都可以称王,但我们现在不过只有代郡一地,方圆不过数百里,人口不足百万,这样的条件称王,岂不是让别人笑话吗?我看就算是称王,也是要等到未来收复邯郸以后再说,各位看呢?”
其他人听了高原的话之后,都互相看了看,宁戚道:“主公之言也有道理,我看称王之事可以暂缓,但主公不访可以先在代郡称候,等曰后收复邯郸,地域扩大之后,再称王也不迟。”
听了宁戚的话之后,众人也都纷纷表示赞同,毕竟现在高原控制的实力只相当于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这就称王的话,确实有些滑稽,而称候到是个退而求其实的选择,候与王只差一级,大体还是平等的,因为除了周天孑之外,其他的王也好、候也好,都不算天下共主,仍然只是诸侯国家,只是在名义上好听一些,其实在春秋时代,楚国、吴国、越国都称过王,但和其他的诸侯国也是以平等论交。而且按照周室的标准,诸侯国以百里为上等诸侯国,七十里为中等诸侯国,五十里为下等诸侯国,因此高原完全够称侯的标准了。
高原了沉默了片刻,才道:“其实称候、称王,只是名议不同,实质都是一样,但各位想过没有,一旦我称候或是称王,秦国会怎样对待我们。林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如果我称候称王,秦国很有可能会立刻出兵,来进取代郡,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没有一二年的准备时间,很难可秦国相抗衡,相反,如果我不称王称候,秦国也许就会视我们不足为虑,暂时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国家上,我们也就可以赢得一些准备的时间。何况为了争一时的虚名,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呢?我有九个字告诉大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以这九个字为行事的准则。”顿了一顿,高原才道:“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
众人听了之后,也都互相看了看,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了惊讶的表情,一方面高原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众人确实只考虑到自己的内部情况,而忽略了国际的环境,尽管现在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没有那一个国家会欢迎看到又冒出一个王候来,一旦高原真的称王、称候,恐怕不仅仅是秦国,其他的诸侯国恐怕都不会答应。
而在另一方面,高原在称王称候的巨大诱惑,居然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做出十分理智的分辩得失,对于这么一个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高原又道:“不过我们现在也确实需要一个正当名份,不能这样不明不白的干下去,否则对我们以后的不好发展也不利,这一点我确实是忽略了,因此各位提醒的很对。”顿了一顿,高原又道:“不过现在我们并不易称王,称候,还是首先称君。大将军过去的封号是武安君,我们都是大将军的遗部,因此我以为可以先称武安君,而我们的军队可以称为武安军。各为以为如何。”
其他人听了,也都认为高原所说的有道理,毕竟称君也可以免强能算是一个小诸侯,又不显得那么扎眼,而且武安君是李牧的封号,而高原又是李牧的女婿,因此称武安君,不仅有继存李牧的意思。既符合目前高原的身份,对于争取目前代郡的军心民心,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173章 屠城令(一)
北风怒吼,天色阴沉,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之气。秦王政一脸铁青之色,站在王宫的城墙上,俯视着王城外的广场,而在秦王政的身后,一干文武大臣都噤若寒蝉,谁都不敢轻易开口发言,以免触动正在盛怒中的秦王政。
因为这时在城墙以外,正有数百名曼甲的秦兵,在搬运尸体,清理地面上的鲜血。这些尸体大部份都是赵国的平民,各种衣作都有,但也有相当一部份是秦军的士兵。同时还散落着大量的剑枪戟戈等武器,而鲜血几乎已经覆盖了王宫前的广场地面。也显示着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这时辛胜蹬上了城墙上,向秦王政施礼道:“参见大王。”
秦王政并没有看辛胜,仍然看着在城下广场上忙碌的士兵,淡淡道:“结果统计出来了吗?”
辛胜道:“回禀大王,以经统计出来了,一共阵亡了二百五十七名士兵,另有一百三十八人受伤,其中有七十一人是重伤。另外杀死赵人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