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页

赵新立刻购买了一批货物,出了雁门关,来到塞外,又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匈奴商人,求他为自己引路,来到了阴山的匈奴营地,求见右贤王头须。

这时有数十名卡鲁恩余部已经逃回到了阴山的匈奴营地,向头须汇报了卡鲁恩己全军覆没的消息,头须听了之后,也大为震惊,因为这一次他带领南下的十余万匈奴族民实际就是他的直属族民,实际就是他的私人属民,而卡鲁恩部虽然只有一万多人,但全部都是青壮年男孑,竟然已经全军覆没了,头须能够出任右贤王,主要是原因固然是因为他是头曼单于的弟弟,但头须自己手里掌握的实力,因此对于头须来说,这可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对他将来在匈奴部族中的地位非常不利。

于是头须在一怒之下,将这些逃回来的士兵全部斩首,但等把人都杀了,头须也后悔了,因为还没问清楚这一战是怎么败的,就急着把人给杀了,结果现在连个能问一下的人都没有了。而就在这时,赵新在匈奴商人的引见下求见头须,并且说明他知道匈奴这一次败战的经过。

头须一听,也不禁大喜过望,赶忙下令,招见赵新。

两人见面之后,头须就急不耐的向赵新询问,匈奴军队这一次败战的经过。而赵新也吸取了上一次游说卡鲁恩的教训,不敢在有意贬低高原的实力,同时也将这一次匈奴军队败阵的经过,详细的向头须讲说了一遍。

当然赵新并没有说是自己鼓动卡鲁恩进攻雁门郡,只说自己是代郡的一个普通商人,因为了解代郡的情况,因此在和匈奴人进行交易的时候,被卡鲁恩留下来担任顾问的角色。而在进军的途中,自己识破了高原的诱敌之计,而且屡次劝告卡鲁恩,不要中了高原的圈套,但卡鲁恩却是骄傲自大,执意不听,结果一头撞进了高原设下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听了赵新的讲说之后,头须到也没有怀疑,因为他了解卡鲁恩的性格,一向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赵新的说法,也确实有可信之处。

于是头须对向赵新询问,现在代郡的具体情况,高原的为人,雁门关的防御等等问题。而赵新也不敢有所隐瞒,把自己所知的情况,基本实话实说,告诉给头须。

而在听完了赵新的话之后,头须才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不仅对雁门关的防守能力重新估计,而且对高原也不敢有所轻视,因为按照赵新的说法,高原的用兵之道已经深得李牧的真传,而且现在代郡的驻军都是李牧的旧部,李牧的厉害头须可是深有体会的,因此这个高原绝对不可轻视。

这时头须也不禁为难起来,因为遭受了这样重大的损失,头须绝对不能够无动无终,一定要对敌人进行严厉的报复,否则头须在匈奴部族中就会名声扫地,成为其他匈奴贵族耻笑的对象,右贤王保不保得住,都很难说,但就这样冒然再出兵去进攻雁门关,恐怕还会遭受重大的失败,因此头须也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第254章 突袭阴山(六)

好在是就在这时,赵新自头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匈奴军不必大举进攻雁门郡,而是将军力分散,化整为零,以多支小股军队到代郡、雁门、云中等去劫掠。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武安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就算有一二支军队武安军击败了,但也损失不大。而且各支匈奴军队劫掠的成果可以积少成多,也颇为可观。

头须听了之后,也认为赵新的这个建议可行,不过现在头须也不敢轻易的决定,因此让人给赵新安排住所,并且好好的招待赵新,每天都是好吃好喝,还拔出两个女奴去伺候赵新,而自己则招集手下的匈奴贵族们商议。

赵新在匈奴部落中住了几天的时间,在今天头须派人来请他赴宴,赵新来到头须的大帐里,除了头须之外,还有几名匈奴贵族相陪,都是头须的心腹。

酒过三巡,又说了一大堆的客气话,头须才道:“赵先生,前几天你向我提议,将军力分散,化整为零,以多支小股军队分头去劫掠代郡、雁门、云中等地,我们也商量了几天,认为你的这个意见非常高明,因此我们决定采纳先生的建议,当然也要多谢赵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