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

不过尽管这时双方的战马并没有全速奔驰,但速度仍然不慢,因此挨过了几轮打击之后,匈奴军队也进入到了自己的射程以内,匈奴士兵们纷纷开弓放箭还击。

应该说匈奴士兵确实精于骑射,虽然是在奔驰的战马背上,而且还是使用的弓箭,但命中率却比代军高出了不少,但虽然有不少箭矢都命中了目标,中箭落马的代军骑兵却寥寥无几,几乎一个都没有,箭矢射到代军的骑兵或是战马身上,只能发出“叮”的一声响,然后就被弹开。

冒顿也看得目瞪口呆,这才明白代军的用意,这可不是浪废,而是一种非常有郊的防御,不过这种防御可以说完全是用钱堆起来的。

尽管现在双方还没有正式接战,但这时谁也不可能退出战场了,因此冒顿也只能硬着头皮,指挥着匈奴军队绁续前冲,心里还想着,等到近战的时候就好了,就算青铜甲的防御力强,但只要能够把代军的士兵打下马去,也就够了,冒顿对匈奴士兵的骑术和骑战能力还是有足够的信心。

很快,双方就进入到近战的距离,但结果却大大出乎冒顿的意料之外,因为双方的骑兵交错而过之后,被打落下马背的,几乎全部都是匈奴骑兵,这也让冒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华夏族的军队吗?

匈奴民族在草原上的崛起,大约是在战国中后期,到现在大约有五六十年的时间,大约正好和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变革相从合,因此后世有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匈奴民族的崛起和赵国强大有重要的关系,赵武灵王的变革使赵国强大起来之后,先后击败了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并且占领了他们的居住地,林胡、楼烦等族的一部份并入了赵国,而还有一部份向北迁移,最终并入匈奴部落,使匈奴从此强大起来。

而在这段时间里,匈奴和秦、赵、燕等国都有冲突交战,其中主要是和赵国的冲突最为激烈,有人认为这就是和并入匈奴的林胡、楼烦等部有关。

因为交手多了,匈奴对赵国的军队也十分了解,他们当然知道赵国也有骑军,不过赵国的骑军显然是比不上从马背上长大的匈奴民族,因此双方交战,匈奴一向胜多败少,只到李牧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并预先设伏,刀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才遏制住了匈奴南下的势头。

但说到打仗,匈奴人仍然信心十足,认为如果是一对一较量,华夏民族肯定不是匈奴人的对手,由其是骑兵,一个匈奴骑兵足以对抗三个华夏民族的骑兵,既使是排除华夏民族在盔甲、武器方面的优势,匈奴骑兵一对二,也是完全可以对抗。

虽然高原入主代郡之后,大规模普及了新式马俱,并且在突袭阴山一役中使用,但那一战毕竟只是突袭作战,而且那一战之后,代军和匈奴军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因此匈奴对代军的印象,仍然停在过去赵军的层面上,并不知道现在的代军,和当初的赵军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包括是秦军,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648章 迎击匈奴(三)

其实到了唐宋时代,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轻骑兵和重骑兵进行正面交战,完全就是找死,因为重骑兵不仅在防御力上远强于轻骑兵,在攻击力上。也远不是轻骑兵所能相比的。

因为骑兵之间的正面交战,骑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战马的力量和冲刺速度,还有骑士的力量和武器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骑术相当的情况下,战马的速度越快,力量越强,骑士的武器越长,优势也就越大。

虽然匈奴骑兵骑术自然是要强于代军,但代军装配了新式马俱,完全可以抵消匈奴在这方面的优势,而重甲骑军所使用的战马都是体形较大,负重力强的大型战马,再加上人马的甲胄,在重量上要远远超过匈奴人马,双方对冲对撞,匈奴士兵根本就不是对手,被撞得人仰马翻。

而代军骑士都是经过严格挑选,膂力过人,所使用的都是专门用于马上作战的长枪,长度达两丈六尺,仅枪尖就有近二尺长,几乎可以离着两丈的距离,就可以击中敌人。而且匈奴士兵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基本是以长枪、弯刀为主,有的匈奴士兵甚至就在一根木棍的前端绑上一个经过简单打磨的石块充当武器,但长度远远不够,因此两马对头,匈奴士兵的武器往往还没有够到代军的士兵,就先被代军的长枪击落下马去,或者是刺穿身体,而有的匈奴士兵虽然能够躲过代军的攻击,并且展开反击,但代军的骑士有两层护甲保护,匈奴士兵的攻击几乎没有多少杀伤力,反而被代军士兵随即展开的反击打落下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