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现在朝廷的组成,其实多少就有些儿戏了。永琰作为预备皇帝,加上袁守侗等已经被确定为首相和殿阁学士的核心官员,跟着大唐远总指的人一起,拿着一份名单勾勾点点,其实基本上还都是看资历来的,不过也存在一些态度良好、十分配合大唐工作的人士,受到了一些提拔。不是所有的职位都被填满了,一些职位还要留给那些响应新朝廷号召的地方大员。
另外在封爵的问题上,由于八旗制度彻底被废除,所以八旗的宗室爵位显然就没有价值了,只留下了功臣爵位,进行了些许调整。王爵为血缘内封爵,暂且不提。实际存在的也只有公侯伯子男几个爵位。爵位以下则设置尊位士君,用于嘉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不一定是官员。所有爵位为终身爵位,不世袭,这是站在大唐的立场上考虑的,未来如果清被唐取代,那么一堆末代贵族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爵位没有实职,仅是荣誉称号,不过有俸禄。而永琰在封爵这个问题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他从这里开始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位皇帝的权力甘美,于是永琰开始大封爵位。首相袁守侗,一步登天,受封公爵,殿阁学士中蔡新、梁国治两名殿阁学士,则受封侯爵。刘墉也捡了一个男爵。而广及新朝廷中的各位官员,其中有四分之一获得了爵位,不过显然永琰也是悠着了一点,没敢封得太厉害,不然估计到最后就没得封了。
而永琰自认为得意而且大爽的举动,在于他对于封疆大吏的封爵,力度更加强大。在广州大战天地会的桂林,被他认为是有功之臣、贤臣,直接给封了一个公爵。两广总督萨载、两湖总督三宝、陕甘总督勒尔谨被封了子爵,四川总督文绶(在京)被授予男爵。连刚死了的云贵总督图思德也追封了一个侯爵。
驻防将军方面,几乎人人有份。甚至在山海关刚刚跟唐军打过仗的福康安,永琰也直接给封了一个伯爵。除了逃跑什么都没做的和隆武,也得了一个子爵。在这一点上,永琰有着充分的报复快感。不过白南和远征军上下并没有对此有什么特别感触,既然永琰这么开心,那就这么开心下去吧。
白南也多少明白永琰的打算,他不过一个十九岁的少年,而且本身也没有什么潜质和能力,容易预测。他通过大封满族官员,希望能够得到这些满族官员的支持,避免被满人认为是汉人的皇帝、投降的皇帝。他希望,这些具有实权的官员,能够入京对他进行襄助。对唐人和汉人官员的势力,进行制衡。
永琰曾经隐晦地向白南提出,如今京城人烟稀少,无京师之气象,希望能够移民丁口,充填京城。而永琰打算使用的移民,就是盛京、江宁、荆州、杭州、福州、广州、成都和西安等地满城内八旗的子弟。不过永琰又很怕这些人来了京城之后,转眼又被白南给拐卖到海外去了。
其实白南对于永琰的这个打算,并不反对。永琰如果能召集二十万满人入京,即便白南答应不将他们流放,在眼皮子底下也易于控制了。而且,白南从来就没有什么种族完全灭绝的打算。后世的满汉几无分别,所以还是要靠民族融合的。政策上,他会要求永琰完全放弃八旗制度和允许满汉通婚,京城内外两城,他会完全打开界限,让满汉乃至其他民族在此杂居。
不过,白南倒也挺怀疑,永琰是否能从别的地方的满城将二十万人迁移到京城来。
第297章 新朝新体(下)
新朝廷将军政彻底分开了,虽然兵部仍旧是文官管理,但负责的基本是事务,而真正练兵、行军打仗,全都要靠武官了。八旗体制既然废除,那么等于清国军制需要重新制定,绿营什么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同样仿照一部分大唐体制,清朝的军事制度也进行了大改革。首先,清军在编制上进行改造,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这种基层建制没有变化,不过伍长从属于什长,实际上什长就相当于班长了。往上基本上为三三制,三个什为一排,三个排加连部组成连,连为百人规模。三个连组成一个营,三个营组成一个标,标为千人左右的规模,比大唐步兵团要小一半。然后三标为一协,三协为一镇,也就是师级部队,规模万人左右,极为标准的三三制。
不过在军官称为上,还是保留了大批原先清军的称号。连长被称为连总,营长被称为营总,标长官为标统,协长官为协统,镇长官则仍旧是总兵。
战时可能会将若干镇的部队组成一个军,军的规模不定,依需求而变化,最高长官为都统。
清军也开始使用军衔制,一开始朝廷官员们和永琰还想搞些大清特色,不过由于未来这支清军肯定在某些程度上会与唐军存在合作,所以白南直接否了他们提议,用全球通用的将校尉的三级体制框住了新军。从少尉排总、中尉连总、上尉营总,到少校标统、中校协统、上校总兵。都统为少将,中将为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则为战区总司令、军种司令、总参谋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