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稳定大局为重

然后又问:“陛下是怎么回复的?”

他隐约感觉到朝廷好像没有好好回复,不然这事,他们当地布政使司肯定会知道。

如果朝廷要帮助思氏,动员兵力打击木邦、勐养也好,粮钱支持也罢,地,都会通知地方衙门。

现在连他这個布政使司一把手都不知情,所以曹昱觉的朝廷的回复肯定不太好。

果然,杨大用道,陛下说,‘边境土官相互攻夺是平常之事,况且是非不明,不能随意责罚。’

曹昱摸了下额头,苦笑道:“陛下说的,也挺有道理。”

但是,朝廷不能这么答复啊,我要是思行法,还不气爆了。

历史上思行法又在永乐五年,六年,七年,九年多次遣使,明廷都以这句话答复。

所以说那荣看不起思行法是有原因的,思行法太无能了,换成思伦法在位,明朝廷第一次这么答复后,他马上要起大兵,大杀四方,还会想办法把战火烧到明人控制区域,拖明人下水。

思行法没有魄力,被明廷以相同的借口打发了一年又一年,还不死心,明人一眼就看出他的无能。

杨大用这会没哼声,他当然知道陛下为什么会这么说。

据说皇帝不想对麓川用兵,因为汉王就藩云南,如果对麓川地区用兵,必然要出动汉王,一旦汉王帮思行法平定大局,那汉王和思行法的关系?

反过来,朝廷不肯帮思行法,思行法必然痛恨朝廷,甚至讨厌汉王。

而此次杨大用出使麓川,他就需要对思行法说个道理,汉王就藩云南,朝廷给他封地一万顷,银粮数倍于其他亲王,消耗过度,实在无法支持思行法,让他再忍忍,过几年再看。

这是典型的转移火力说辞,思行法会怎么想,到时杨大用也能猜到。

“喝多了误事,今天就少喝点,明天我还要赶路,替圣上,把这事情干好。”杨大用最后道。

曹昱也不多说,欣然答应。

第二天杨大用上路,发现同行来自京师的锦衣卫少了两个,他也不管,知道这些人,另有任务。

麓川平缅军民安慰使司在现在的瑞丽,云南最西部,也是大明的最西边,和后世一样,三面与缅甸相邻,所以缅甸境内的木邦、勐养多次进攻侵占他们的地盘。

思伦法强盛时,带三十万之众挑战大明,所以木邦他们当时也都臣服,还跟着派兵支援。

思伦法死后,思氏权势一落千丈,现在木邦都反过来打思氏了。

当然,最大的转折点是洪武三十年(1397)年,靖难前两年的内乱。

当时思伦法因为人事安排,引的众叛亲离。

因为平缅当地的风俗习惯本不信佛教,有一位云南来的和尚,擅长讲因果报应之说,思伦法对这位和尚深信不疑,待他十分礼待。不久,有一位金齿的逃卒投靠平缅宣慰司,此人身怀制造火器的技能,也被思伦法看中赐给他金带。

麓川平缅宣慰司连续出现了两位不寻常的人物,受重用的程度都在原来的部族首领们之上,自然引起了当地首领们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