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页

其二,也是另外一道非常有创新性的旨意。在乡一级,也就是一千户以上的市镇,必须要设置一个童校。所有想成为童生的人,必须在童校就读满一年,得到结业证书才能参加童试。至于就读费用,自理!

如果按照崇祯皇帝的原意,最好当然是义务制教育,把所有小孩都集中到学校学习,不但能读书识字,还能从小进行思想教育。但是,现实大于理想。眼下的朝廷,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个钱来。没有办法之下,就只好暂时先用了这个替代的方法。

之所以用这个替代的方案,是因为想成为童生的,自然是年龄最小的读书一层了。当然,不排除那些奇葩,年纪一大把了还考不上一个童生。这样一来,至少能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大可能性的年龄最小的读书郎聚在一起。

然后在童校的科目上,崇祯皇帝也另有打算,就是从启蒙开始教起,教他个一年,不会按照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把孩子的启蒙放到童校来上,这样就不会浪费一年的时间。于是在这一年中,就是读书郎年纪最小时候被洗脑的一年。让他们唱国歌,上国旗,认同国家这个概念,要忠君爱国。

等到以后朝廷手头宽裕了,就在这个的基础上,可以变成免费入学,甚至还有补贴孩子家里,让所有孩子都来接受这一年的读书识字兼洗脑。要是再有钱,那就更进一步,反正就能逐步地搞起义务教育。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省成本的一个方案了。官府只要出一块地,征发一些民夫把校舍修了,这个对官府来说,基本上等于没成本。至于老师,可以直接把县学的秀才丢下去当老师一段时间,算是物尽其用。

当然了,这个方案也是在乡约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才好实施。毕竟要是换了以前,官府只到县一级,对于这样的事情,就有点鞭长莫及了。

最后一份旨意,和前面的旨意也是环环相扣,用于解决这次来江南发现的问题。

第891章 劳动力问题

最后这道旨意,自然是纠正引导江南奢华之风的那份司礼监出的奏章内容了。不过崇祯皇帝还加了一条上去,就是助学。捐助幼童上童校一年并能毕业的,就有优待。

这份旨意,以祖制为基础,对于有钱人家不是一棍子打死,只是给出了众多条件,却又导人为善。对于有特权的官吏,又能突显出身份地位,倒是阻力最小。不过要是换了以前的话,估计会有不少人嘀咕,皇帝管得太宽了。但在南浔镇这边的背景之下,谁敢对皇权说三道四?

当然了,这些旨意只是纲要,具体条陈,还是要走正规流程,宣告天下的。

崇祯皇帝忙完这些事情后,一天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他特旨提拔陈友明为南浔镇乡长。之所以是特旨,是因为陈友明只是一个普通小老百姓,因此赐个功名,又让他在本地为官,就是特旨了。

崇祯皇帝不想这次的事情最终影响南浔镇的湖丝贸易,他又熟悉陈友明,而陈友明又熟悉湖丝交易,本地的那些豪强都被他诛杀的诛杀,流放的流放,又有皇帝给陈友明撑腰,因此他有理由相信,陈友明能最快把南浔镇的事情,重新导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