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便没啥共同语言,卢志父也得开口,尝试着跟陶德拉近关系。当然啦,说不几句,话题自然会转到裴该身上来——
“卿为裴使君部曲,自然常随裴使君左右?”
陶德说对啊——“小人在江东,得王司马相赠与裴使君,便从之渡江,驻兵淮阴,前后相随,已然将近三年了,甚少远离。”
卢志父趁机便问:“如此在卿看来,贵使君何如人也?”
陶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家使君乃当世人杰、天下英雄也!”
部曲说自家主公的好话,那本是情理中事,相反,若是一离开主公身边,就跟人大倒苦水,反而比较罕见罕闻。真要是那样,卢志父也就不用继续问下去了,裴该必然不堪到了极点。只是光泛泛的好话,并不能使卢志父满意,因而追问道:“何以如此认定?裴使君性情若何,平素有何事迹?卿请备悉道来。”
正如郗鉴所说,裴该既然与祖逖相交,那就天然跟刘琨属于同一阵营,是刘演的同盟,双方说近不近,说远可也不太远——关键在于,并没有什么强大势力横插在中间——很可能将来必须守望相助,所以作为临漳之臣,卢志父对于裴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大能为,必然是感兴趣的。
要了解一个人,从他身边人下手探问,当然最容易了解真相——即便有溢美之词,只要说到细节,自能探其究竟,卢志父对于自己分析八卦的能力还是有所自信的。
这回陶德貌似垂着头想了一想,随即答道:“我家使君天下高门,然而并没有什么架子,对待我等部曲,乃至下人都甚好,言行无骄矜之态。他在淮阴,每日但抚问百姓,训练士卒,以恢复中原为念……使君从前之事,小人并未亲见,但也有所耳闻。当日苦县之战,使君为石勒所俘,公卿环拜于羯贼帐前,却只有我家使君昂首不拜……”
第二十一章 龙套的漂流奇遇(二)
陶德要在裴该北渡前不久才始跟随,对于此前裴该的经历,自然只能“耳闻”了。然而这“耳闻”么,就是裴该自己说的,还把所有可能引发他人怀疑的细节全数抹去了,光留下些光辉灿烂的英雄事迹。当下通过陶德之口向卢志父备悉道来,倒不禁听得卢志父热血澎湃,连声称赞:“裴使君真烈士也!”
他就没注意到,陶德原本并不擅长言谈,说话常打磕巴,但一提起裴该的事迹来,却词锋甚健,而且条理清晰,修辞准确,就仿佛瞬间有位演说家上了身一般……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一套全都是裴该逐字逐句教他说的。
裴该非常关注自身形象的塑造,所以对外交流设定了统一口径。对于自己身边的部曲、奴仆,日常就不断洗脑,等到放出去办事,还必须经过反复训导,以防旁人问起——对其奴而问其主,那是很常见的事情啊。
因而在陶德口中,裴该的形象光辉异常,不但具备了儒家传统的仁厚、忠诚、谦逊,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崇高品德,而且还具备这年月高品士并人不常见的爱护下人、体恤属吏、抚安百姓,等等诸般特质。加上裴该智比诸葛,陷身胡营,把石勒、张宾都玩弄于股掌之上,设计搞死了“屠伯”苟郗和石勒心腹曲彬;南逃建康,硬生生从毫无合作之意的王导、庾亮手中抠出北渡的名位和兵柄来;与祖逖一起中流击楫,建议本是裴该出的;三言两语说服卞壸相助,最近又收揽了江南名将陶侃……
还有,蒋集岗以寡击众,几乎获胜,惜乎天意不与,马惊而走,被迫设“空城计”,吓得支屈六落荒而逃……
卢志父越听就越是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