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些专家从地球大环境下的证明,赵嘉仁继续说道:“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以后一定会遇到非常大的问题,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以前若是大灾,受灾地区的人口只怕剩不下以前的一半,甚至更低。他们走投无路,朝廷帮助赈灾就是雪中送炭。他们会感受到朝廷的温暖,同时诅咒上天的不公。以后这种局面不太可能发生了,以后会发生的大部分情况是面对颗粒无收的庄稼抱怨朝廷为何不来帮忙的民众。朝廷的救济会通过官府发到受灾的民众手里,没几样灾难能将他们赶出家园,他们当然会觉得朝廷对不起他们,至少嘴上会说出这样的话。”
“怎么会这样!”农业部长大声问道,声音仿佛是被火烫的鞭子抽了一下。民政部长虽然没开口,他的表情与农业部长区别不大。看得出赵嘉仁所说的话触及了这些人面对的现实。
赵谦知道老爹到底站在哪一边,然而老爹的立场的确让赵谦觉得或许有点过了。就在赵谦与其他官员一样沉默的时候,赵嘉仁继续说道:“大宋已经变强了,如果以前这么说,大家会举出很多大宋变强的例子。现在的局面证明了一件事,以前可以动摇大宋的天灾现在连把人民赶出家园都做不到。也不能这么说,若是遇到大洪水,还是得把危险地区的人民迁移到安全地区,等水退了之后再迁回去。然而随着基础建设一步步的完备,大洪水对于人民群众的威胁也会越来越小。以后来了大洪水,只要能守住大堤,人民群众也不用迁移。人民安居乐业将变成常态。大概几百年后我们才能真正控制气候,但是十几年内我们就可以有效的抵御绝大多数自然灾害。因为我们大宋变强了,真的变强了!”
没有官员因为这个事实而欢呼,赵谦也没有。他大概猜出了老爹要说的话,果然,老爹赵嘉仁继续说道:“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是否和人民站在一起,我们是不是真心的想和人民站在一起,这就是未来的考验。这不是让大家伺候别人,没人都有手有脚,凭什么我们去伺候别人,凭什么被人来伺候我们。这种关系不正常也不应该。我们和人民站在一起,是指能否和人民一起面对生产和进步时遇到的问题。时代进步了,再和以前那样遇到天灾就搞几个施粥的棚子,没饿死的人来了这边就可以免费领到让他们当天饿不死的粥,那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以前,这么干的人是忠臣、良臣。在新的时代,这么解决问题的人就是怠惰,就是在落后。是一定要被停职教育和受到惩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诸位。时代已经不同了。”
时代变了,这句话赵谦听过很多次,他也说过很多次。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如今天这样给赵谦深刻的感受。不用说古代,哪怕是三十多年前,谁能在灾年安排好施粥,谁就是不得了的忠臣良吏。然而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曾经的种种都从根子上颠覆。
旧时代的做法的确无可厚非,时代变了,旧时代的种种都不再能为新时代的同样做法做辩护。委屈、不安甚至是恐慌都非常能理解,但是这些东西只能吞下去。因为时代变了。
“我们怎么叫做和人民站在一起,很简单,和人民站在一起,和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很简单的。就如这次天灾,劳动人民看到颗粒无收的庄稼感到了痛苦,他们的痛苦在哪里,痛苦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痛苦是因为他们付出的那么多劳动化为泡影,他们曾经憋足了劲想通过夏种获得秋收收获的机会被摧毁了。这是劳动人民试图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与进步失败的痛苦。我还是那个话,没有任何人有伺候别人的义务,那种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干,却要求别人来奉养他们的想法的是错的,至少在大宋的新时代里面是错的。大宋是一个和家一起通过劳动和学习进步的国家,学习和劳动是每一个大宋人民的权力,也是他们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大宋人民的权力,大宋人民也有这样的义务。劳动创造人本身,想了解自己,想通过进步解决困难和痛苦,就得学习和劳动。和大宋人民站在一起,心中有大宋人民,就得从这个根子上入手。这次救灾证明新时代开始了,我们大家就一起前进吧。”
第322章 和平诚意(一)
被从水里捞上来的伊予水军成员脱掉了湿衣服,擦干之后裹上了毯子。寅一郎觉得这家伙已经不能称为少年,十三岁在倭国也属于少年的范畴。骂人也没用,寅一郎已经懒得骂人了。最近一个月里面伊予水军淹死了五个人,除了一个大概三十岁上下,其他的两位六十以上,两位十三以下。几十万在大宋修铁路的倭国人返回倭国,几十万前去大宋参加铁路修建的倭国人要从倭国出发,伊予水军连成年女性都动员起来参加运输,骂人真的毫无意义。
“你们要小心!”丢下这句话,寅一郎上了巡逻船继续在濑户内海他的巡视工作。大宋的港口规模比倭国大得多,加上各种基础建设,集结效率远高于倭国。倭国不同的地方都不敢让自己的人从别的领地走,只能把大船上的人送到各个登陆地。负责运输的伊予水军只能东奔西走。
巨大压力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连寅一郎这种负责其他工作的都得上一线。经过了高强度工作之后,积累起相当经验的伊予水军总算完成了差事。寅一郎在家休息了三天,就以出差为名带着老婆孩子再次回老婆的娘家看看。寅一郎也想回自己的娘家看看,只是这么做的话他就只能拜见自己的舅舅,也就是北条家的家主。两人见面后说啥呢?难道讨论‘舅舅,你为啥要杀我祖父?’
前往足利家的道路好了很多很多,大宋教科书里面有篇文章里面写‘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变成了路’。曾经一辈子偶读没有出过村的倭国人过去一年来有几百万人次走在路上,石头也给你踩碎。这次不用坐轿,每一匹骡子前面都有人牵着,骡队沿着道路直奔目的地。
足利家的主城已经修好了,密实的混凝土城墙光是看就令参与过同类墙壁修建工作的军人失去攻破的冲动,寅一郎知道这种东西到底有多坚实。城门口依旧没人敢阻拦寅一郎等人,进城之后直奔岳父家。因为事前已经约好,寅一郎就见到了人数比去年多了几个。把老婆送到门口,又向岳父岳母问了好,寅一郎就告辞直奔足利大人府上。
与去年相比,足利大人这次就没有单纯的客套。他问了寅一郎个问题:“寅一郎,宋国真的没想过入侵倭国么?”
“阁下怎么想起问这个?”寅一郎很是不解。而且这个问题在寅一郎看来实在是太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