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诱敌出战

但相对的,明明对于燕军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但他们的行动就有些诡异了起来,既不围城,也不攻城,就在滹沱河畔眼巴巴地看着真定不挪窝,让城内的朝廷将领一头雾水,根本猜不透朱棣到底想要做什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四月二十,无数逃难的百姓突然从四面八方出现,沿着官道拥挤向了真定,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地拍打着城门想要进城,这架势把城门的守将吓得六神无主,急忙去找了城池守将平安,平安遣人一打听,才知道燕王朱棣这些时日干了些什么破事。

原来朱棣派麾下士卒四散出营,在这段时间里到处搜集粮草,转运回营,至于去哪儿搜集那当然是朝附近城池借粮了,至于会不会还,那老天爷才知道,虽然燕军没有从百姓手里抢粮,但这架势谁看了不心慌?周遭被燕军光顾的州县城池里无数百姓就这么逃了出来,听说燕军没敢攻打真定,就纷纷朝着真定赶来,此刻哭喊着让开城门,就想进城远离燕军的魔爪。

平安一听这消息顿时大喜过望,燕军这些时日一直没敢攻城,他还纳闷是怎么回事,原来是粮草出了问题!而朱棣肯定是不甘心就此折返,才会在真定城下陷入两难境地,最后狼狈到要到地方去抢粮食来充当军粮。???.

想来也是,十余万大军南下,先是和盛庸战了一场,接着又来真定城下驻扎了半个月,十几万人坐吃山空,每日得消耗多少粮草?燕军一定是后勤补给出了问题!

一念至此,他便把处理逃难百姓的事情全权交给了真定知府,转身就去找郭英吴杰商议,在他看来,这是打败朱棣的最好机会!大军没了粮草,军心士气必然受到影响,就算不能把这十余万大军全留在真定城下,光是把朱棣逼回北平,那就是大功一件,值得赌!

此时的郭英正在巡视城墙,听了平安一席话也是心思活络了起来,两人急急忙忙找到吴杰,但话还没说完,就见吴杰拨浪鼓般摇起了头:“不成不成!两位将军不妨冷静一下,燕逆起兵两年来,可曾有过此等莽撞之举?若燕军真已断粮,燕逆此刻必定已经带兵撤退,岂会在真定城下犹豫不决?此举定然有诈!”

一听这话平安登时就不乐意了,他跟随朱棣最久,自然知道朱棣是喜欢冒险的性子,之所以能一直赢,不过是朱棣用他强大的指挥能力弥补了那些风险而已,他看朱棣远没有其他人那般推崇和仰视,听吴杰把朱棣形容得像是算无遗策,登时反对道:“侯爷太过小心!燕逆可不是什么神人,他想南下,必打真定!此刻燕军之所以犹豫不决,不过是觉得盛庸新败,朝廷大军士气受创,想要一鼓作气拿下真定而已...此时出战,必然得建大功!”

郭英也点点头:“平安将军说得有理,两军对垒,战机稍纵即逝,若是让燕逆解决了粮草,岂不白白浪费了这等大好机会?若是城中军民都想不到我等会主动出击,燕逆又如何能想到?燕逆派兵搜粮,大营必定空虚,只要趁着夜色偷袭火烧大营,燕逆必然大败。”

吴杰仍是不允,说来说去就是那套理论,认定了朱棣不可能犯这种错,更不会贪心到这等地步,平安郭英急得跳脚,但不说动吴杰,就算平安是盛庸的副手也没法调动吴杰从山海关带来的大军,无奈之下平安只能把几个逃难的百姓叫进城中仔细盘问一番,当着吴杰的面确认身份无疑,又问清燕军虚实,那迫切出战的心思都写到脸上了,吴杰仍是不肯点头。

最后三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平安搬出平叛副手的身份,吴杰就用侯爵怼回去,最后三人闹得不欢而散,出不出兵仍是没议出个结果来。

平安回到住所,越想越气,他自认本领、战功和资历都在盛庸之上,现在却屈居盛庸之下,处处受盛庸钳制,不仅不能带兵讨逆,反而只能窝在这真定看戏,如今盛庸大败,正是他立功的大好机会,眼看就要错过,如何能甘心?他心一横,干脆找到郭英,两人商议一番,便派出探马出城去探燕军营中虚实,发现果如那些难民所说,大营空虚,燕军士卒个个饿得面有菜色,当下便打定主意,就算只带本部兵马,也要奇袭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