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棣,很显然就是那个比朱允炆更适合的人。
钟楼三响,百官进殿,朱棣走出珠帘,坐在龙椅上,享受着臣子的朝拜。
已经登基几天,这种皇帝的生活,对于朱棣来说,是充斥着新鲜感和生疏感的,但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不如说这种劳累比起行军打仗轻松了不知多少,当一国之君再辛苦,能比别着脑袋造反更辛苦?
文武两列分站,朱元璋早已废除宰相,眼下又没了方孝孺那样的天子宠臣出来带领百官奏事,自然是随意百官发挥,不停有官员出列请示,而朱棣处理政事也和他打仗一样快准狠,当场做出批示,时间也就这样不断流逝,殿外的阳光也越发明亮。
新帝新政,有太多事情要处理了,更何况朱棣虽然登基,但除了北境和金陵附近,仍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归顺,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事情要朱棣来拿主意,他认真地听着官员们禀报着各种各样的消息,就算不能当场作出决定,也要让人认真记下,稍后再进行处理。
比起文官的踊跃,勋戚和武将这列就安静多了,尤其是站在前面的诸王和国公,更是从始至终没开过口,没办法,说到治国,终究是文官文人比较在行,眼下仗都打完了,实在轮不上顾怀他们凑热闹。
出列奏事的官员基本没停过,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早朝似乎也过得特别快,若是换了之前,早朝议不完的事情,基本就要拖到第二天了,但朱棣却不一样,从起床早朝,到晚上入寝,他显然是以劳模太祖皇帝为榜样,一天下来都在处理政事,今天的事不干完,他仿佛都睡不着觉。
不是没有官员认为这只是朱棣的三分钟热度,皇帝嘛,哪个好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不这样?个个都想做一番大事业,结果三月五月过去,就坚持不了了,像朱允炆那样的,直接早朝完了就去修习周礼,什么事能比他追随上古先贤更重要?
但很可惜,这样想的官员注定是要被打脸的,因为他们都不清楚朱棣为了当个好皇帝,为了能在史书上留下正面的评价,为了让所有人忘记他得位不正,会拼命到什么程度。
随着鸿胪寺的官员出列,禀报了今日离京官员出巡地方官员的名单,早朝就算是结束了,从始至终,没有人提出来对方孝孺等人遭遇的异议,因为能当官的没几个傻子,他们都清楚,这种时候是不能撕破脸的。
上奏折求情,骂纪纲和锦衣卫,可以!那是做臣子的本分;在金銮殿上提出来,公开质疑朱棣的决定,对这种警告行为表示抵制那就是在找死。
朱棣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谁敢在这个时候去触这个霉头?
很显然朱棣对这一点也很满意,没有刺头跳起来,也就不需要按下去,他内心沸腾的杀意,总算是在百官的乖巧和继位的顺利中被压下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