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朱元璋的本心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1734 字 9个月前

而今儒家所主导的,以农业为根本,以仁为理念,超稳定的政治结构,根本不允许,大量人口脱离土地。这会被儒家视为对统治的威胁,一个农民兼顾一些手工业,甚至手工业所得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农业的利润,但是在儒家看来,这是允许的。

苏州,江南很多地方,所谓男耕女织,本质上就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放弃土地,纯以工人的身份,大规模聚集生产,那就不行。因为那是朝廷统治的隐患。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就儒家的政治理念。

尽可能减少非农业人口数量,但是中国古代农业冠绝天下,早就不是这样了。已经有了大量的农业剩余,有人做过计算,在明代一个农夫所生产的粮食,大概能够供给九个人吃。

明代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其实也是这种状况的反应。

但是儒家对于种植经济作物是支持的。对于,大规模工商业经营是反对,这种反对几乎不存在任何文献之中。但是并不需要文献。因为在地方上,知县知府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教化与劝农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能。而地方有一个地方聚集了很多闲杂人等,不种粮食,听说很赚钱。但是赚的钱,又不是地方官的。即便是,这种经营规模,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工业生产从来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如果规模不够大,技术上没有突破的情况,甚至比不上手工业有效率。

既然不赚钱,又麻烦,商人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宁可支持手工业,也不会想开设大工厂。

没有工厂,自然也没用什么工业革命了。

面对这样无形的敌人。何夕虽然已经做了很多。但是在朱元璋看来,不够,远远不够。

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何夕将来一定会遇见反噬。

至于什么样的反噬,朱元璋无法预判。但是他估计,何夕最好的下场,就是坐十几年冷板凳,等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如果下场坏一点,就要与他,九泉下相见了。

这也是朱元璋不想见何夕的原因。

何夕与太子之间矛盾,固然有太子的问题。但是何夕却没有意识到,他与太子这个搭档,其实有内在联系的。如果太子与何夕能够亲密合作,是有可能将变法推进下去的。

这也是朱元璋最想看见的。

而今太子不在了。

何夕变法的前途暗淡,朱元璋找不到,一个能坐稳大明江山,并能与何夕一切推行变法的人。

朱元璋甚至动摇了继续变法的心思,如果这一件事情必然要失败,何不让他朱元璋画上一个句号。要比别人推翻,留下的东西更多。

只是,这一场病,朱元璋也算认清了自己。他内心之中,暗道:“朱重八啊,朱重八,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我想做的事情,从来没有放弃过。而今就放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