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显心中大喜,他终于找到了他在南京朝廷之中的定位了。虽然而今看上去还很弱小。但是他有一种预感,那就是北方战事不会那么容易平定的必有反复。
方孝孺虽然是能臣,但是跟随方孝孺的那些儒家士大夫,一个个口号喊得老高,但是在具体做事上,可是问题多多。
无他,人才是需要培养的。
胡惟庸一案,将李善长的班底给清理干净了。这些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文官班底,文化水平或许不高,但是在具体做事上却有一套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动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结党营私,特别是对浙西派的打击,刘伯温都死得不明不白的。
而浙西派是朱元璋进入南京之后,招揽的当地文官士大夫。在胡惟庸之后,因为何夕的到来,朱元璋的屠刀是轻了一些,但实际上,对朝廷官员的清理处置,从来没有断过。
方孝孺之所以能成为文官之首,固然是宋濂的遗泽,朱元璋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方孝孺在御前十几年,居然已经是朝廷之中,文官资历比较深的一个了。
十几年看似时间不短,但是文官的能力,有时候就是需要时间的来磨砺的。是的,方孝孺是有天赋的。故而十几年下来,对大明朝廷的掌控能力,已经相当强了。
但是并不能指望其他人都与方孝孺一样。
很多时候,越办事越容易出错,不办事反而不容易出错。在洪武朝,一旦出错,下场会很不好的。于是剩下来大臣都是一些什么人?地位高,不办实事的人。
不管什么时代,务虚的也是有他的价值的。这些御史言官翰林们,并不是说他们不行。但是他这么快接管了整个朝廷,却是不行的。
支持前线一场大战,看似容易。但是丁显却知道,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这一场战事会越来越大的时候。否则千载之下,也不会人人都思念萧何。
而何夕这一派,其他的理念什么的。丁显不在乎,但是丁显却知道,这些人都是会做事的。
特别是供应大军后勤,这一点,何夕最擅长。
丁显想要的就是用何夕的人,立自己的功。一步步爬上去,如果将来有用的话,他不介意将变法这个牌子再打出来。
漠北的冬天来得更早一些。
此刻天色推动彤云,压得越发低了。
在草原上,远远地看去,只觉得天为一线,地为一线。而天地之间,一骑飞跃而出,不是别人。正是燕王。在燕王身后,数千骑兵奋勇而出。
只是,即便神情激动。但也难以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