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位,所以需要制度保证。
而今军方对先进武器的渴望,已经激发出来了。自然要想办法维系。当然了,在战争时期,这个部分有一些务虚。毕竟而今战事紧急,所有的资源都投入战场之中了。
不过,将来这个部门就不好说了。
总之,因为前线大胜,何夕在推行改革上面,根本没有什么阻力,即便有很多人反对。他们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或许,只有等何夕什么时候有一次大败,或者何夕与朱雄英之间,彻底闹掰之后,才敢出来反对何夕。
这些人对于现在的何夕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就在南京方面为人事纷争浪费时间的时候。
何夕用这一段时间,他将北京的军事改革推行开来,虽然说,从中枢到十二军,甚至卫所民壮海军附庸军等武装力量。想要推行改革,也是需要一段
时间的。
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全改革。
既然这样,北京内部整合要走在了南京之前,甚至一只脚已经迈入新时代了。
不过,这也给北京朝廷带来极大的问题。
那就是财政问题。
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财政问题,更加严重,以至于迫在眉睫了。
不过,在处理这个大问题之前,何夕迎来了各地带来的几个好消息。
好消息之一。
自然是靖江大捷。
方乘风拿下靖江,在台湾站稳脚跟了。也将日本到南洋的航道打通了。让北京的货物,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南洋这个最大的市场。这对何夕来说,是帮了何夕大忙了。
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是在经济上。
何夕不准备让方乘风骚扰东南。
原因很简单,北京不是倭寇。
北京要的是天下,而不是江南之财货。
如果仅仅要江南财货,那么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北京要的是天下,虽然说江南士大夫集团,是何夕最大的政治对手。但问题是,江南不仅仅有江南士大夫集团。
就好像河北地区,其实也有很多人原本是支持南京的。将南京当成正统。傅友德在河北嘎嘎乱杀,河北民心从上到下,立即投奔北京去了。
江南也是一样。
江南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即便是辽东北京在何夕的经营之下,大有长进,但是说真的,还是比不上江南的底蕴,这种底蕴更多是人。
即便何夕开了好些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依然比不上江南书香之地,这些读书人不都是士大夫,苏样之所以名传天下,其实就有很多落魄的读书人,参与到生产之中。他们的文化底蕴,加上高超的技艺,从而造就了很多艺术精品。为后世收藏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