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学子都成了“天子门生”。
皇上成了所有做官人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赵只用一招,就拉近了皇帝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尔等都是朕的弟子,朕是天子,你们都自带光芒,起码也是文曲星下凡。
南宋时,皇帝还要在琼苑为登科进士赐宴庆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琼林宴。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成为读书人一生最值得炫耀的荣光。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本钱,贫家子弟往往因为掏不出盘缠而不得不放弃考试。
这一点赵匡胤也考虑到了。
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下诏:政府还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提供经济资助,发放举人“券”, 凭“券”可以免费使用官驿的交通工具,还可以在官驿免费住宿。
通过科举选官,大宋王朝的文官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庙堂之上,君臣运筹帷幄,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宋重文轻武,地方军队经常换防,而且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无法再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地方安定了,国家得到了长治久安。
赵匡胤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文人士大夫的做官从政,铺平了道路。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除了造反,科举成了天下才俊唯一可以翻身的机会。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中华大地从此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书香门第”、“翰林世家”,让无数个贫寒的家庭走向富裕,让无数的寒门子弟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耕读为本,忠孝传家,进士及第,世代簪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大发展,赵匡胤功莫大焉!
◆ 太祖誓碑
为了确保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得以永久的贯彻执行。
建隆三年(962),赵匡胤命人秘密镌刻一石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门钥封闭甚严,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任何人不得入观。”
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太庙之门于四季祭奠和新皇帝即位时方可开启,天子谒庙礼毕,必须进入夹室恭读碑上的誓词。
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跟随,其余人员皆远立于庙庭中,不得窥视。皇帝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
北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群臣及近侍皆不知誓碑所誓何事。
也就是说,誓碑这事搞得很神秘,一般人是根本不知道上面刻的是什么,它只属于皇上。
直到靖康之变,东京城被洗劫一空,太庙中祭祀之器被金人席卷而去,大门洞开,有人得以一睹此碑尊颜。
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誓碑高约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
一为:柴氏(后周宗室)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另外,《宋史?曹勋传》记载,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武义大夫曹勋随徽宗北迁,被扣留在金国,徽宗嘱托曹勋日后若能回南方,让他转告高宗赵构:“艺祖(宋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太祖誓碑是赵匡胤进一步巩固江山社稷的英明体现,其内容就是大宋王朝所执行的基本国策。
第一条,在善待后周宗室上,大宋历代皇帝都很认真,赐柴氏铁券文书。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记有“宋待周后之厚”。
宋太祖登极,迁周恭帝柴宗训母子于西京,易号郑王,造周六庙于西京,命周宗正以时祭享,并派官员祭拜周太祖、周世宗之陵。
建隆三年(962),迁郑王柴宗训至房州(今湖北房县)。
《新五代史》云: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还有一个孩子被潘美收养了,后来颇有建树。
开宝六年(973),二十岁的柴宗训在房州去世,此距禅位已有十四年。赵匡胤素服发哀,辍朝十日,溢号恭帝,葬周世宗陵之侧旧顺陵。
郑王死后,小符太后出家号为玉清禅师,淳化四年十月(993),小符太后薨,宋廷以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西北。
柴宗训的儿子柴永琦被降封为郑国公,从此世世代代世袭爵位。
宋仁宗时期,柴宗训的嫡系断了。仁宗诏取柴氏谱系,选择柴氏旁支一名辈分最大的封为崇义公,担任了祀奉后周宗庙的职位。寻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又诏每郊祀录周世宗子孙一人。
至和四年(1057),封柴泳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周室祀,子可袭封,并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
宋神宗时,录周世宗从曾孙柴思恭等为三班奉职。
宋徽宗时,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悟。
南宋时,高宗、理宗诸朝也时有封柴氏袭崇义公之爵。
可见,在整个大宋朝,柴氏子孙所受封赏一直与宋朝相始终,宋廷如此优待亡国之后裔,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比的。
《水浒传》以此为蓝本,演绎柴家后人“小旋风”柴进,说他拥有御赐的“丹书铁券”,无论柴氏子孙犯有多大的罪过,大宋朝廷一律不予追究,说明大宋善待柴氏子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二条,对于“不得杀士大夫”一项,大宋重文抑武,赵匡胤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
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时,坚持不杀降王。如平定后蜀,召其国君孟昶入京。有大臣密奏,请擒杀其君臣,以防生变。
太祖怒批道:“汝好雀儿肚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云:“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这在历代历代都是很少见的,开国皇帝多数都是执行“斩草除根”,赵匡胤坚持不杀他们,让他们在京城自由自在出入,而且还封官加爵。
宰相赵普好几次在赵匡胤面前说起以前不善待自己的人,想把他们给法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