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天火燎原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4404 字 2022-10-26

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此时的侯仁宝还不知道孙全兴和刘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孙全兴赶快过来与他会合。就在此时,黎桓派人送来降书,侯仁宝大喜,如果黎军投降,那就说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胜。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云:“兵不厌诈”。侯仁宝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灾难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满城之战时,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此麻痹辽军主帅韩匡嗣,然后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此时的侯仁宝简直就是韩匡嗣附体,由于得到了黎桓的降书,宋军随之放松了戒备,就等着黎桓前来投降了。

《宋史》载:“时诸军冒炎瘴,人多死者。”宋军中开始出现疟疾,军队战斗力大减。

黎桓瞅准时机,夜袭宋军,毫无防备的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孙全兴和刘澄,还在为找不到敌人庆幸呢,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此时黎桓正在支棱江边暴揍侯仁宝。

敌人重兵包围,又没有援军,支棱江之战,宋军惨败,侯仁宝被黎军生擒活捉。《宋史》载:“遇贼锋甚盛,援兵不继,遇害死江中。”最后,侯仁宝落得个被斩首的可悲下场。

据越南史记载:“钦祚等闻水军败,引兵还。帝(黎桓)率诸将击之。钦祚军大败,死者大半,尸填原野,擒其将郭君辨、赵奉勲归华闾。”陈钦祚得知侯仁宝战败身亡,郭君辨、赵奉勋被抓了俘虏,遂引兵撤退。结果遭到黎桓追击,陈钦祚大败,人马死伤过半,宋军士气大跌。再加上,军中出现疟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军只得选择撤退。 无错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军失败收场。

◆惨淡收场

广南转运使许仲宣,一面将战况上报朝廷,一面收拢溃兵、分发医药粮草,“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给其医药”,才不至于使宋军减员过多。

同时,“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许仲宣又草拟文书,告谕交州黎桓,黎桓表示愿意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

许仲宣上疏待降罪,“帝嘉之”,太宗不但没降罪,反而嘉奖了他。当初许仲宣选择退兵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仲宣道:“若待报积尸徧野矣,罪一人活千万人,吾何恨哉。”

能臣干吏如许仲宣者,诚国之幸也,民之福也。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升任左谏议大夫。

侯仁宝战死,卢多逊终于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赵光义下诏班师,对宋军的惨败,太宗十分恼火,派人弹劾刘澄、贾湜、王僎等人,将其定罪。刘澄、贾湜等人在邕州就地斩首;固执的孙全兴不但害死了侯仁宝,也害死了数千宋军将士,而且连他自己的项上人头也因此搬了家,他被带回京师处死,世人评价道:“全兴不能体国,乃与侯仁宝较毫厘之利,有彼我之分,遂无成功,误国大事。”王僎由于病死而逃脱被处死的命运;陈钦祚、郝士浚、崔亮都分别降职为团练、刺史。

追赠侯仁宝为工部侍郎,他的两个儿子侯延龄、侯延世都封了官。

赵光义。

还想征讨交趾,朝中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大辽虎视眈眈,不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而且交趾相对燕云地区并没那么重要,再次用兵,得不偿失,太宗遂作罢。

大宋从交趾全面撤兵,黎桓就迫不及待地让群臣给自己上尊号:“明乾应运神武升平至仁广孝皇帝”,以庆祝这次胜利。 _o_

黎桓害怕宋朝再次出兵进犯,于是多次遣使向大宋进贡,希望得到宋朝皇帝的册封和认可,最终在雍熙四年(987)得到了宋廷的认可。

◆寝疾薨

却说赵光义心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皇位继承危机。虽然坐上了金銮宝座,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发怵,多少有点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

“斧声烛影”之后,太祖皇帝突然暴毙,宋皇后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晋王赵光义。赵光义以弟弟之身份即位,世人普遍认为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的。

“金匮之盟”令人存疑,“烛影斧声”的故事更是在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说太宗这个皇位来得不正,属于违规操作。赵光义现在考虑的不仅有皇位的来源是否正统,还有皇位将来能否在自己这一脉永久传承下去的问题。

如何将皇位的传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将来传给自己的子孙,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同时为自己的继位,找个让人信服的证据,这是赵光义一直萦绕于怀的一个心病。

在赵光义看来,解除皇位危机的最好手段,就是直接将政敌踢出人间,一了百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祖的嫡长子赵德昭在太宗的逼迫下自杀,剩下能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只剩下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和秦王赵廷美。

京剧《贺后骂殿》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祖赵匡胤死因不明,长子赵德昭质问太宗赵光义,被太宗痛斥,德昭激愤,撞柱自杀。贺后带次子赵德芳找太宗理论,痛斥赵光义的不仁不义,太宗无奈向嫂嫂请罪,同时加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尚方宝剑。历史不能演绎,真实的历史却是:贺后贺金蝉早在赵匡胤登基前就已经薨了,哪里还有什么骂殿一说。

评书《杨家将》中,“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赵德芳被封为“八贤王”,史书当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因此,不足为信。

赵德芳,太祖第四子,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据传是孝明王皇后。

开宝九年(976),赵德芳出阁,太祖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赵光义继位,授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冬,加任检校太尉。

瓦桥关之战后,太宗班师回朝。三个月后,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赵德芳突然病逝,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真实版的“八贤王”赵德芳,就这么死了,他那些跟杨家将的故事,只是后人的美好想象。《宋史》的对他的死,记载仅三个字:“寝疾薨。”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世人断定:赵德芳之死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

赵德芳死后,太宗照例又表演了一番,“车驾临哭,废。”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又加赠太师,改封为楚王。

赵德芳生有子三人二女,长子赵惟叙、次子赵惟宪、三子赵惟能;长女大宁公主,下嫁曹彬之子曹珝;次女乐平公主,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

◆燃烧的宰相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的一天,薛居正正在朝堂上跟赵光义汇报工作。因为参与平定晋阳有功,宰相薛居正得以晋升为大司空。

今天,薛居正总感觉不在状态。说着说着。

,他感觉喉咙像火烤的一般难受,同时胃里也是奇痒无比,如同百爪挠心。

说了声“不行”,来不及跟皇上打招呼,请病假,就直接跑到殿外,大口喘气。感觉胸腹之间热得不行,口干舌燥,于是大呼:“水……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