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设计杀掉了赵光义的手下干将,赵光义怎肯罢休,双方从此势同水火。
◆二虎相争
太祖赵匡胤武艺超群,大智大勇,心怀苍生,总感觉自己书读得少。
随周世宗柴荣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藏财宝数车,一检查,发现全是书籍。
世宗道:“你作为武将,不把心思花在坚甲利兵上,带这么多书弄啥咧?”
赵匡胤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书来看,就是为了多学点知识、长长见识,才能多打胜仗啊。”世宗听后,越发地欣赏太祖了。
当上皇帝以后,赵匡胤矢志一统天下,更是鼓励武将们多读书,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太祖赵匡胤曾对近臣道:“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本身读书并不多。跟赵普相比,卢多逊可是真正的文人出身,后周显德初年,卢多逊就考中了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宋史》载:“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
卢多逊,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曾做过县令,他的父亲卢亿,年少时即好学,以孝悌闻名乡里。
卢多逊博览群书,涉猎经史,文辞敏捷,而且记忆力超强,很多东西看过一、两遍就记住了。大宋立国,卢多逊以集贤殿修撰出任知制诰,成为太祖赵匡胤的近侍。
卢多逊很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赵匡胤爱读书,经常到史馆拿书看。作为大宋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每次赵匡胤去书馆取书,卢多逊就让书馆官吏,将书名告诉自己,他自己便会通宵达旦地把同样的书籍提前读一遍。
并不是卢多逊多么喜欢读这些书,他心里面是揣着小九九的。赵匡胤经常在朝堂上谈及书中的内容,当别的大臣还在努力思考如何对答的时候,卢多逊已经开始抢答了,由此,让赵匡胤对他开始刮目相看。《宋史》载:“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太过张扬,难免抢了众人的风头,宰相赵普对卢多逊甚是看不惯,认为此人投机取巧,心机太深,因此,卢多逊的仕途并不顺利。卢多逊也看不惯赵普的工作作风,在朝堂上,二人经常意见相左。一次,太祖召对卢多逊,他竟然大谈赵普违法占地等不法之事,给赵普上眼药,两人的梁子从这时就结下了。
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赚取了南唐的山川地理图,向太祖邀功。从此受诏与人同修史》,升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与宰相并称为“宰执”,相当于副宰相,一旦宰相位置出现空缺,。
参知政事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主持国家事务。
卢多逊能成为参知政事,也是因为他跟晋王赵光义一个鼻孔出气,穿一条裤子,搞到了一条船上的原因。
“多逊相则赵普出。”
开宝六年(973)八月,赵普因强买他人田产、收受吴越王钱俶贿赂等罪名罢相,被调出京师,出任河阳(今河南西北部一带)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赵普跟赵光义最大的分歧就是在皇位传承上。赵普是坚决反对让赵光义继位的,这也是导致他罢相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赵光义登基后,曾对身边人道:“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就是当着赵普的面,也说过:“朕几欲诛卿。”
副宰相卢多逊并不是一个肚子里能撑船的人,心胸和格局极其狭小,一直将赵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得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赵普,继而打击赵普的家人,在卢多逊的排挤下,赵普的妹夫侯仁宝很快被调出洛阳,贬到邕州。
没有铁杆粉丝赵普的支持,太祖赵匡胤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神秘驾崩。赵光义即位,卢多逊作为皇帝的红人,被擢升为宰相,一时权倾朝野。
太宗继位之初,任命高宝寅为怀州(今河南焦作)知州。高宝寅与赵普本来就是冤家对头,矛盾很深,赵普被贬为河阳节度使,正好兼管怀州。赵光义派了个反对派高宝寅来做赵普的下属,很显然是故意针对赵普的。
作为上级领导,赵普对高宝寅没少使绊子,高宝寅仗着有皇上撑腰,于是向赵光义上书,要求自己的这个州直接归中央管辖,不想让赵普再监管自己,建议罢废节度使统辖支郡。打压赵普,也是太宗的工作重点,立即准了高宝寅的奏折,这等于缩减了赵普的权力范围。
太祖驾崩,作为地方节度使的赵普提出要进京觐见新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一见到赵光义,赵普就提出想在京城留下来,参加太祖的山林安葬仪式。
赵光义当即应允,道:“既然这样,河阳节度使你就别干了,就留在京城参加大行皇帝的陵寝安葬仪式吧。”于是免去赵普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他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职,留京城奉朝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