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利剑出鞘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4861 字 2022-10-26

辽军打着“灭亡大宋”的口号出兵,肯定是要放大招的。蹴鞠踢到太宗的脚下,现在太宗的表演时间到了。 _o_

哎呀妈呀脑瓜疼,脑瓜疼,得到辽军出兵的战报,太宗赵光义又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早在今年七月,为了加强河北防线,太宗就将驻守山西并州的潘美调往镇州(今河北正定)任知州,八月,又任命宣徽南院使郭守文为镇州路都部署。

赵光义对武将的约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将领领兵打仗,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处理敌情,都需要经过“帝级军事专家”赵光义本人的同意。

出征以前,太宗会发下阵图,将领必须按照阵图排兵布阵,不得擅自更改,否则就是欺君之罪,轻则贬官,重则杀头。你让诸位将领如之奈何!这就是为何宋军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的症结所在。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场军情错综复杂,战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打仗怎么能按照既定的公式,死搬硬套。

李继隆就曾提醒过太宗:“兵贵适变,安可预定!”行军打仗,战略部署是最大的军事机密,所有的将领按照固定的阵法部署,如果打法被敌人探知,针对你的部署制定攻击策略,必败无疑。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面对辽国大军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先“怂”了,诏令各地守将:“固守城池,不得出城与敌野战,只需坚壁清野即可”。

这就好像拳击比赛,面对着一个块头大、身强体壮的硬汉,自己抱膀缩头,任凭别人狂风暴雨的拳头,你只能寄希望于老天,希望不被打死。各地守军在圣旨面前,只能以邻为壑,各自为战,被动自保。

赵光义奉行僵尸阵法,又摆出一种闭门自守、被动挨打的“怂样”,他的这种囧态,早已经被萧燕燕和耶律休哥看得清清楚楚。辽军集中兵力,稳扎稳打,从容攻取自己想要的每一州每一地。

君子馆之战时,田重进与李继宣攻占歧沟关,同时也收复了涿州,辽军此次的首战就是要夺回涿州。九月二十六日,辽军兵临涿州城下。

先礼后兵,辽军首先向城中射帛书劝守将投降,守城宋将根本没搭理他。

“呦吼!我这小暴脾气,还治不了你了!”十月二日,萧太后命令军队,从四面攻打涿州城。

涿州在宋辽的历次争夺战中,是最容易被攻破的一座城。辽军此次南征,是带着攻城器械出战的,没有任何的悬念,很快,涿州城的一角被辽军攻破。辽军像潮水一般涌入城中。宋军见城无法守了,边打边撤。

听到涿州城破,宋军败退的消息,萧太后派耶律斜轸、排亚等率兵继续追击。接着抚慰晓谕城中民众。

此战,辽军损失不小,驸马萧勤德、太师闼览都身中流箭。萧勤德被放在圣宗的御用车驾上,拉回了营。

在西线,辽军自大石路攻入代州。太宗的心也真够大的,调走了老将潘美,整个山西的守御,他交给了代州知州张齐贤,这样一个文官来打理。

大军压境,张齐贤预选厢兵千人,分成。

两部,一部屯繁畤,一部屯崞县(今山西原平市崞阳镇)。下令:“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辽军到达崞县,被繁畤县前来应援的宋军牵制,继而厢兵群集,辽军见占不到任何便宜,不敢恋战,引兵退去。

辽军在西线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和防守,就像蹴鞠(足球)比赛中的后卫和守门员,防止山西兵马攻打云州、朔州、偷袭南京,只要能敲山震虎,阻止宋军偷袭,作用就达到了,让东线的主力大军放开手脚攻城略地,无后顾之忧。辽军西线的主帅,史书上没有记载。

仓啷啷拔出宝剑,哗啦啦马踏连营。西北边境有精于边事、足智多谋的张齐贤守御,没有给辽军任何可乘之机。

太祖赵匡胤当年慧眼识才,认为张齐贤有宰相之能,如今看来,这位山东大汉果真是有济世安邦之才,绝对不是盖的。

再说辽军东线战场,十一月六日,辽军围攻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督战。根据太宗赵光义的坚壁清野、各自为战策略,长城口的守军是不会等来援军的。

然而事实上却不然,辽军攻下涿州,围攻长城口,在定州的保顺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毅然违抗皇命,与大将荆嗣领兵北上增援。一万兵马如何敌得过耶律休哥的八万铁骑,李继隆退保北平寨。

战又战不过,打又打不赢,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长城口守军只能趁机逃遁。耶律斜轸亲自进行劝降,宋军坚决不降。辽圣宗与韩德让率军截击,将其“杀获殆尽”,俘虏被分隶于燕军序列。

辽军十几万大军,以泰山压顶、摧枯拉朽之势,所到之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辽军马不停蹄,十一月八日,包围满城。劝降未果,三日后,城被攻克,宋军开北门逃遁,辽圣宗遣使劝降,宋军守将率领部众投降。

辽军深入冀中腹地,再次与李继隆所部宋军遭遇,双方互有伤亡,宋军也斩获不少,最后依照太宗指令,李继隆率军退保唐河。

,辽军攻下祁州(今河北安国),纵兵大肆抢掠。

由于宋太宗的瞎指挥,大宋军民正遭受着从未有过的凌辱和摧残。如果放在太祖朝,赵匡胤一根铁棒打下南北四百州,辽军打死也不敢如此放肆。

这里我们要说个题外话,从军服装备上,辽军穿的是里面带毛的皮袄皮裤,宋军兵将穿的全是纸衣,就是说他们衬在铠甲里面的不是棉衣,而是一种质地较厚的槠皮纸缝制成的“纸裘”,御寒效果极差。君子馆之战时,衣衫单薄的宋军将士就是因为天气寒冷,冻得身体僵硬,拉不开弓弩。在那时,有钱人或者官家,用狐、犬、羊、鹿、貂、兔等的皮毛作冬装,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有钱人穿的是“裘皮大衣”,士兵和百姓都是“纸衣”,冬天冻死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此次辽军南征,《辽史》载,“命赐降者衣带,使隶燕京。辛亥,西路又送降卒二百馀人,给寒者裘衣。”可以想象,辽军劝降的方式就是:“宋军弟兄们,降了吧,降了就有裘皮大衣和牛肉白面馒头……。”

连日内,辽军又攻破新乐(今石家庄北,新乐市)、狼山砦(今河北易县西南)。宋军损兵失地,辽军一路所向披靡,抵达冀中平原唐河北岸。

◆唐河之战

唐河发源于山西翠屏山,出太行,入河北,在唐县通天河、三会河、逆流河诸水汇集后,东流经定州、望都,在安新境内汇入白洋淀。

辽军攻下祁州、新乐,定州(今河北定州)跟中原的交通,已经被辽军切断,定州俨然成了一座孤城,镇州也危在旦夕。

辽军到达唐河北岸,都打到家门口了,定州守将面临着两难选择,根据太宗的诏令,只能坚壁清野,不能出城。

与敌交战。坚壁清野,肯定挡不住辽军的攻势,但是这是官家的命令,失败了也不会受到多大的责罚,如果主动出击,可能会胜,胜了皆大欢喜,败了自己就是全责。

手握重兵却只能龟缩在城内看着敌人烧杀劫掠,稍微有血气的人都受不了这种屈辱。

定州监军、判四方馆事袁继忠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现在强敌压境,城中驻扎着重兵不去消灭敌人,让他们长驱直入,侵略四方州县,我虽然也想安稳无事,但绝不受此侮辱,愿身先士卒,死于敌手!

袁继忠可是一位在沙场上历经九死一生的老将,他祖上是振武人,后来迁徙到并州。其父袁进,在后周任阶州防御使。在后周年间,继忠因父亲的官职补任右班殿直。

大宋立国,袁继忠跟随太祖赵匡胤平定泽、潞,讨伐并、汾。大宋征蜀,袁继忠隶属大将刘廷让麾下,克蜀后,任云安军知军,历任嘉、蜀二州监军。

开宝年间,宋军伐广南,任先锋壕砦。广南平,以战功升任供奉官,统率隰州白壁关屯兵。因北汉拒命,袁继忠领军攻入河东,破三砦,擒将校二人,俘得百姓、马牛羊、铠仗逾万计。近戍主将害怕无功受谴,以实话告知袁继忠,继忠就把自己俘缴所获分给他们,让他们得以领功受赏。后升任天平军巡检,与都巡检郭进一起,攻打忻州、代州。

太宗即位,任命他为门合门祗候,负责清剿梅山洞贼寇,大获全胜。太宗征太原,袁继忠参与打败鹰扬军之战,也是第一个冲入敌阵。·无错首发~~

辽军进攻代州,袁继忠领兵大败辽军,因功升任通事舍人,负责统率高阳关屯兵。又与崔彦进一起在长城口大败辽军,杀获数万众,太宗亲自下诏褒奖。

绥州刺史李克宪偃蹇不奉诏,太宗派袁继忠前去宣谕圣旨,最终带着李克宪入朝问罪,升任西上门合门副使。

为平定河西诸州,袁继忠与田仁朗率兵在葭芦川大败党项李继迁,因功升任引进副使,统率定州屯兵。雍熙二年(985),迁西上阁门使。

雍熙北伐时,袁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与大将田重进一起负责在中路发起攻势,一路斩关夺寨,取飞狐,下灵丘,平蔚州,擒得敌人主将大鹏翼。部队回师,袁继忠负责殿后,军队行列甚整。至定州,田重进想斩杀后到的降卒,袁继忠力劝杀降卒不吉祥,降卒终得以免死。战后,太宗论功行赏,升任判四方馆事、领播州刺史,依旧统率定州屯兵。

此时,袁继忠慷慨陈辞,要违反诏令领军出战,将士们听了也都群情激愤,磨刀霍霍,纷纷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