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张咏治蜀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5831 字 9个月前

羊角哀当即惊醒,问寻乡亲,果然不远处就是荆轲的墓。按照梦中左伯桃的指点,在坟前烧了用稻草做的武人。晚上左伯桃又托梦说,稻草武人没有用,依然敌不过荆轲。

羊角哀当即拔剑而起,道:“左兄为我而死,今日我当为左兄而亡,与那荆轲魂灵决一死战!”说罢,便在左伯桃坟前自刎,亲自到阴间为兄弟报仇。

是夜,人们听到荆轲坟前杀声四起,天明见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

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羊角哀以死报答了朋友的知遇之恩,楚王感其义重,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敕赐庙额曰“忠义之祠”,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

张咏自幼是听着孙膑、曹植、荆轲、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长大的,虽出身贫寒,却刚强自信,胸有大志,即便生活贫困,地位低下,也未尝觉得低人一等。

少年时学习击剑,“遂精其术,无敌于两河间。”器械拳脚也相当了得,孙膑拳、大洪拳等也练得虎虎生风,赤身肉搏,周边村庄十个八个汉子近不了他的身。张咏还精通射箭,也曾纵马金堤,弯弓射大雕。

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张咏武功高强,剑术神妙超卓,曾言“我受此术于陈抟老祖,而未尝为人言也。”

随手挥出短剑,能断枣树。“探手袖间,飞一短剑,约平人肩,断枣(树)为二。”南宋《春渚纪闻》和明代《剑侠传》都有辑录“乖崖剑术”,相传他曾夜宿于一间黑店,独仗一柄短剑,杀死劫掠财物的一帮强人。

在朝廷重文轻武的世风下,读书似乎成了穷人摆脱贫穷身份的唯一出路,十九岁时,“世本单微”,左右无贤戚之助的“河朔穷生”张咏开始着力学文。

“家贫无书,必俯伏人门以观览。”家贫无书,他就向大户人家借书来读。没有书桌,就背靠大树树干读;饿了,就来一个煎饼卷大葱;一篇文章读不懂记不熟,决不进屋歇息。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深深的自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艰辛与难耐,然而,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会让你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大化不自言,委之在英才,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世上百代名,莫遣寒如灰,晨鸡固自勉,男子胡为哉。”张咏写的《劝学》诗,千百年来一直是寒门学子的座右铭。

张咏有四大:脾气大,胆量大、酒量大,话很大。

任性使气,不拘小节,像孙膑一样,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乖是乖张怪僻,崖是崖岸自高。

他崇尚义士荆轲的侠客风范,为人慷慨,好说大话,不喜欢听人说闲话,喜欢直来直去,你对他坦诚相待,他把你当成骨肉兄弟,你对他虚伪,他会视你如仇敌。

说起饮酒,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云:“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我本高阳徒,如乐华胥域,平生意气凌清虚。张咏喜好饮酒,数斗不乱,颇有陈王曹植“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气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出口成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华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喝酒前,他是大宋的,喝酒后,大宋是他的。

“金龟典酒知是谁,逢君使我抬双眉,眼前万事不足问,要须醉倒高阳池。”张咏少年时曾与仙人共饮,留下一段佳话。

苏辙《龙川别志》载,乖崖公张咏好饮酒,游京师,有一道人,与之邻房,与之共饮,言谈投机,大饮至醉。张咏向其请教道号,道人曰:“我是隐者,何用姓名?”固问之,道人乃言:“我神和子也,将来会与阁下相见于成都。”

张咏笑道:“好,他年成都再聚,与卿豪饮三百杯,不见不散!”

后来张咏在成都做官,想起少年时这道人说的话,便四下打听“神和子”这个道人,始终没有找到。不久,他主持重修天庆观,从一条小径,入一小堂院中,见堂中四壁多古人画像,尘封已久。扫尘视之,见画像中有一道人,旁题“神和子”三字,相貌和从前共饮的道人一模一样,乃知所见正是此人也。

如今,张咏如约而至,神和子却成了壁画泥塑,不免让人心生唏嘘,怅然若失。

神和子,五代时神仙屈突无为的别名,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有著作,便以“神和子”三字署名。

“白驹如龙兮逶而迤,红缰未绊兮天之涯。”

孙膑当年远走云梦山,寻师访道,成为鬼谷子门下高徒。张咏心慕神仙,也想拜世外高人为师,他听闻陈抟老祖的盛名,就到华山拜见老祖,想在华山隐居。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老祖道:“你真要在华山隐居,我便将华山分一半与你,不过你面带官相,将来仕途无量,不适合做隐士,就好比有人家失火了,正等着你去救火,岂能袖手不理?”于是赠诗一首,令其下山了。

诗云:“征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

张咏不解诗意,后来步入仕途,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头上生恶疮,久治不愈,改知金陵,才得到片刻清闲,均如诗中所言。多年后,老祖仙去,张咏两次入蜀,路经华山,想起陈抟老祖,不由得心生感慨:“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

直上九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如此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痛饮狂歌,小宇宙爆发的青年才俊,就连隔壁地主家的小母牛看到他也着迷。

◆初仕崇阳

太平兴国四年(979)秋,濮州推举进士,大家觉得首先应该推荐张咏。鄄城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凖联名写信给濮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天子盛明君正少,勿恨功名苦不早。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夹狂不得。”

蛟龙若出渊,一飞即冲天。太平兴国五年(980),张咏三十六岁,与李沆、寇凖、王旦、向敏中、苏易简、宋浞同登进士榜。初授廷尉评,外放为崇阳县令,开始了仕宦生涯。

“才薄难胜任,空销懒惰情。方今圣明代,不敢话辞荣。”初入仕途,一切都是新鲜陌生的,张咏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咏也不例外。

崇阳当地“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当时,朝廷要开始榷茶,进行茶叶专卖,为避免以后受榷茶之弊,张咏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百姓拔茶植桑。

“民以为苦”,刚开始,老百姓还叫苦不迭。后来,朝廷开始榷茶,征收重税,鄂州其他各地茶农或失业或贫困不堪,只有崇阳县以缣织物缴纳赋税,免受其害,栽花多是药,题壁半书经,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阳的老百姓,对张咏非常感激。

崇阳山多,土地肥沃,却水源不足。张咏的第二把火就是派人堆起小坡,建立蓄水小水库,挖山引来水源,灌溉良田,一举解决了天旱缺水的问题。

砌迥波流碧,窗凉洞壑青,人家晴渡口,渔钓暖沙汀。张咏又在崇阳推广种植芦菔(萝卜),百姓称其为“知县菜”。

张咏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治吏严格,嫉恶如仇。

有一小吏从库房出来,张咏见他鬓角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便把他拦下来盘问。小吏道:“这是库房里面的钱。”

张咏大怒,命令衙役用大杖打他。小吏甚是恼火,道:“一枚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杖责我?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咏的暴脾气立马上来了,他拿过笔来,当即写判决书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咏走下台阶,挥剑立斩小吏,随后向御史台上书自我弹劾。这是张咏在崇阳烧的第三把火,“一钱诛吏”。

张咏知崇阳县,一不爱财,二不好色,三不聚赌。关注民生,扶植农桑,恩威并用,罚贪饕,扬清风,清正廉洁,治县有方,民畏而爱之,是难得的清官好官。崇阳人建乖崖亭,立乖崖碑,褒其功德,传颂至今。

由于政绩卓著,张咏先后担任太子中允、通判麟州、秘书丞、浚仪县令等职务。

太宗闻其有才干,淳化元年(990),四十五岁的张咏被提拔为湖北转运使,淳化四年(994),提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成为皇帝依赖的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