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摇人1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看志统宇内的宋太宗赵光义。

自“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没有消沉气馁,他越挫越勇,积极筹备北伐,数年的边境冲突中,宋军也是胜多败少,为赵光义增添了底气。

在内部,赵光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太宗版的“杯酒释兵权”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各种手段让赵德昭、赵德芳、赵延美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极大巩固了自身地位,使大宋上下全都拧成一股绳;

于外,赵光义大举摇人,纠集国际反辽势力,建立反辽统一战线。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牢不可破的联盟:

“逢场作戏”——渤海国

这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一个悲伤的故事。

渤海国出自半岛上的民族,唐高宗平高丽,带着一部分高丽人雄赳赳气昂昂返回鸭绿江,安置在辽东地区,后来契丹人兴起,也拿半岛上的小朋友练手,一个叫大祚荣的高丽贵族被迫流亡至此,唐睿宗便让他统治这个地方,并封他为渤海郡王,这里也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渤海国。

后唐时,渤海国被耶律阿保机吞并,更名为东丹国,留长子耶律倍坐镇。阿保机死后,渤海国爆发了大规模起义,之后也时常爆发或大或小的起义,均被辽国镇压。辽国把渤海当成殖民地,无情压榨,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削弱渤海国综合实力,打击“复国主义”分子。

在辽国系统性的削弱之下,渤海国的反抗意志和实力均遭重创,“渤海复国”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

后周初年,不愿臣服辽国的渤海贵族崔乌斯等三十人潜逃到汴州,寻求政治庇护,这也是五代时期中原与渤海国的最后一次联系,“其后隔绝不能通中国”。

一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灭掉北汉,随后进攻幽州。期间,一个叫大鸾河的渤海贵族率领部族三百余骑兵投奔大宋,被封为渤海都指挥使。大鸾河的出身无从考证,不知他是否是开国之王大祚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