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下人毛手毛脚的,每次煮的莲子羹不是太甜就是太稠,总是不对你胃口,还是臣妾自己来好。”
李建成点了点头,已经过了子时,说实话,他也的确饿了。
“夫君,魏征他们都求到我这里来了……”
等李建成吃了一半,郑观音抿了抿嘴,略带娇嗔地小声说道:“二叔做得也太过分了,眼里还有没有你这个大哥。”
“哼,求什么,再怎么说,他都是我亲弟弟,难不成让我杀了他!这事我自有分寸,你别管了。”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后宫不得干政,你好好管好后院那一亩三分地。”
李建成冷哼一声,“砰”得一声放下莲子羹,郑观音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住了,拿起桌上的碗就准备往外走。
“对了,最近承道怎么样?”
郑观音走到门口,听到李建成提起李承道,便回过头来:“承道一天到晚不是在鼓捣他那青云学院,就是往军区医院跑,除了早上来我这请安外,整天都见不到个人影。”
“哦,那他的学业呢?”李建成略一沉吟,想了想,继续问道,“王通乃是当世大家,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弘文馆的那些谋士好多都是出自他门下,他怎么允许承道到处跑?”
郑观音轻蹙的秀眉舒展开,似乎想起什么,露出一丝满足的微笑:“王先生对承道评价很高,说承道乃是状元之才,四书五经一点就通,不仅对古人的经典了解透彻,还能破旧立新,提出自己的观点,乃是先生教过的学生中,最出色的一人。”
“哦……”
提到李承道,李建成似乎也有点开心起来,自己这个儿子的本事他身为父亲最为清楚。
从小到大,李承道展现出远超一般孩童的智慧,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千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时精通诗词歌赋。
到他八岁之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先生可以教导他。就是这个时候,李承道第一次向李建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并说要自己建立青云学院。
李建成原本以为李承道是为了好玩,只要劲头过了就会放弃,加之李承道的确才学出众,他尤记得当年李承道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把当年中秋节的无数才子震得不敢落笔的景象。
所以就答应下来,并当场赏赐了李承道一千贯铜钱作为启动资金,让他自己组建青云学院。
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青云学院建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解决了大唐无数人的温饱问题,让整个长安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