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说话人

崔希逸年轻时,就已跻身名士之列。后来做了郑州刺史,已是从三品的大员。在任期间,他兼管着漕运到洛阳、长安的粮米。“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这就意味着,在他的管辖中,漕运一直顺畅,减少了许多相对破费财力更多的陆运。

足以证明洁身自好的崔希逸,并非只是自命清高之人,更还有对具体事务,开展战略规划及管理落实的天赋。

前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卸任回京,早已尽显才干的崔希逸,立即被皇帝李隆基看中,派来接任了这个职务。

到达河西后,由于牛仙客将各方面治理得很有秩序之余,却也因为过于邀宠向长安进献粮帛,而使得凉州显得有些困顿疲敝。

此时,崔希逸面对伏地南的赞许,只是以微笑回应。一旁的孙诲见崔希逸太过谦虚,就接连说道:“都督所言非虚。大使不仅文雅风流,对于武功,以及寻常政务,也都是尽心竭力。这才使得河西维持着繁荣、富饶。”

原本与孙诲打过几次交道,伏地南对这个做事有些急躁的人,虽然不是很喜欢。但因为他毕竟是崔希逸身边的人,伏地南也就只好勉强支应。

认同了孙诲的话,伏地南再又感慨地说:“就连吐蕃人,都交口称赞大使,可见大使声名远播!”

这句赞美说出,在场的人不禁同时鼓掌大赞。

崔希逸连连拱手,向众人道谢不止。

想到自己过来河西任职后的业绩,崔希逸的心中,除了一份谦虚之外,更有许多豪气生出。

来到凉州赴任,崔希逸尽力安顿日常事务后,更还设定了与吐蕃保持长期安好的策略。

这样,河西地区既可以快速恢复,被牛仙客大肆聚敛带来的疲态。又可以从外在安定和平的环境,对此予以保障。

恰巧,此时戍守在凉州南境的吐蕃大将,是身居大相职位,为人也很坦诚的乞力徐。

崔希逸与乞力徐书信来往数次之后,提出拆除边界的木栅,各自戍堡后移,令双方在边境耕种、放牧的百姓,能够安心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