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巡边

牛车继续“吱嘎”响着前行,王维见宋通安排得井井有条,也就放下心来。

宋通招呼了随行的陈晖等三五人,再对王维说道:“据此东北方向一百五十里左右,就是白山戍堡。王拾遗可与宋某前去巡看!”

王维立刻兴致大发,当即答应下来。

宋通轻挥马鞭,青骢兽扬起四蹄,从前面的岔路口,奔向白山戍堡方向。

白山戍,始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昌松县东北150里处。白山戍设置在大碛的南端,以阻遏突厥可能地来袭。

唐代的边地军镇设置,大规模的曰“军”,小规模的曰“守捉”、“城”或“镇”。再下面的层级,就是戍堡、烽燧。

作为军事要塞,戍堡依据地形的重要性,以及所在地理的实际情况,也有大小之分。

小的戍堡,不过是连耕种带守戍的十几人;大的戍堡,就可以达到百人以上。人数的配置,除了地理地形的重要性以外,更与当地可开垦的土地,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水源相关。

白山戍,就是一处有百余人的军事重地。这说明,这处所在既在军事中很重要,附近又有良好的水土。

两天的奔波过后,宋通等人已经接近了白山戍堡。

骑马立于高地,眼望连绵起伏的山丘,王维顿觉视野更加开阔。

横亘在大碛边缘的长长的土石墙中,一座严整戍堡耸峙其间。

白山戍堡因为建制已久,又处于边地险要,因此规模相对普通戍堡大得多。它与普通的城,在建筑形制上并无大的差别,只是缩小版的而已。

此时,白山戍的门楼、城墙顶端,以及角墩上,也飘舞着各色军旗。

宋通等人骑马缓缓地从山坡上下去驿道中,陈晖带人先行前去戍堡中通报。

穿过几条小河,一道宽阔的河流,水势平缓地蜿蜒北去。水面如镜,映衬着蓝天白云,和在河边不远处的这座雄威的边塞。

二三十名兵士,在番值后来到戍堡附近的农田中,正在除草劳作。

边地戍守的兵士,不是只拿着刀枪执勤。因为并非总是打仗,朝廷为了人尽其力,就要求兵士们在执勤的业余时间,开垦烽燧、戍堡周边的土地,耕种自食。对于这些执勤与劳作,有相当严格的每日文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