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王维的话,崔希逸和宋通只是微笑,却并不点头认可。
王维心下生疑,不禁问道:“大使,王某所说,有何不妥吗?”
崔希逸笑了笑,就对他说道:“奏章肯定要写,而且要接连报去。否则,朝廷或许不会认真对待。但是,”
说着,崔希逸脸上笑意更多:“王拾遗,却不必回去长安。凉州虽然偏僻,但也颇能容人。崔某以为,就先委屈王拾遗在军府做个度支判官。”
王维听了,立刻心生感慨。
唐代,多有文人在边地军府任职。这样,既可以获得相对京城做官高得多的俸料,又因为边地战事多,而有机会获得军功。
王维虽然生性淡泊,但毕竟身在嘈杂人间,日常吃喝穿用,也因收入寡薄而颇感困顿。
崔希逸不以他职位低微而漠视,反而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进而伸出援手来。这样慷慨,顿时使得王维感动不已。
立刻站起身来,王维躬身施礼说道:“大使如此看重,王某不胜感激!”
崔希逸连忙示意他不必多礼,随即就让宋通传来军府长史,将王维的名籍,登录进军府官员花名册内。
接着,崔希逸与王维分别写出奏章,立即派飞骑急报长安。
办好后,二人相视一笑,但其间仍是多有无奈。
宋通也知道,官员们相互推诿,甚至有意拖着不办理公务的状况,既是由来已久,更不会一时断绝。
这是官员的体制造成的,而非律令格式就可以使其杜绝。
比如,唐制,官员接到小事,务必于三日内处理完毕。再依据接管事情的终要程度,依次延长办理天数。
但规定是规定,实际操作中,绝非如此可知。
小事自不必提,即如制裁造假钱的案件,也是一波三折。甚至,扯皮争吵到最后,因为涉及的皇族、贵宦太多,而不了了之。
又还不止于此。数次规模颇大的造假钱案件,最终竟然以“恶钱与好钱并行”的方式结案。这样,明摆着就是使得造假钱的最大受益者——皇亲贵宦们得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