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开元通宝的流通,境外的高质量钱币,也可以参与境内的货物买如,粟特人带来的银钱。
这种银钱从西域境外而来,规制也并不一致,有大小之分。但据敦煌遗书记载,一枚银钱折算成开元通宝,大致在五个以上。
除此之外,流通最多的就是绢帛。
唐制,大量的交易比如宅院的买卖,是不能使用缗钱的,以免被大量囤积。
另外,普通百姓的手里,能够拥有随时可以使用的缗钱,也是一件不能完全相信的事。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也明确说“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就是说,即便是皇宫出来采买,也多是使用绢帛的。
绢是初级的丝织品,可以有相对清楚一点的兑价。
但丝绸的品种还有很多,比如绫罗绸缎什么的。当时这些不同纹路、色彩的丝绸,到底是什么样的使用价值,似乎没有明确可考的标准答案,只能是模糊着猜测。
缗钱不够用怎么办?
现在很难想,拿着一尺布,或者一尺绢,去东市买点酒,西市买点柴。或许,有过用鸡蛋换酱油盐经验的人,可以试着想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