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臣向李渊施礼后先后退出两仪殿,李渊喊住李世民,「秦王,你稍等片刻,朕有句话和你说。」
李世民停下脚步,李建成、李元吉看了一眼李世民,慢悠悠并肩走出殿外。
李世民走到李渊跟前,躬身一礼道,「阿爷,喊儿臣有何事?」
李渊只是轻声向李世民交代了一句,「你下午单独过来,阿爷有话和你说。」
说完,冲李世民挥了挥手,「去吧。」
------
李世民再次躬身向李渊施了一礼,答道,「儿臣知道了。」然后,走出两仪殿外。
两仪殿门外,李建成、李元吉还未离开,两人站在殿前月台上正含笑交谈。
李世民走上前,三人相互见礼,各自面带微笑,彼此打招呼。
兄弟三人,俨然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
李渊有嫡子四人,为窦氏皇后所出。
长子李建成,性宽仁厚。
次子李世民,多智英武。
三子李玄霸,因病早亡。
四子李元吉,阴骘乖戾。
李建成年长,比其余三个弟弟都大上十几岁,想当年没有名利地位所惑,相互之间兄弟情深,彼此友爱。
而如今,在世的兄弟三人,皆身处权势的巅峰,兄弟手足之情已经不再,见面虽说是笑脸想迎,心中却欲拔刀相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上午,在两仪殿前的月台之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奶同胞的兄弟三人,最后一次相对站立,一个个笑容可掬。
------
散朝之后,李建成、李元吉故意停下不走,是想看一看李渊要和李世民,是否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他们怕李渊和李世民私下商讨李元吉抽调秦王府精兵骁将之事。一旦李渊在此事上反悔,将打乱李建成、李元吉的全盘计划。
如今,见李世民瞬间便从殿中出来,李建成、李元吉放心了不少。
三人之间,本没有多少相同的话题,只是相互简单寒喧了几句,便施礼告辞,各自回府。
------
自李世民走后,高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便在承乾殿陪观音婢说话。
刚开始高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还有些焦躁不安,深恐李世民进了宫会出现突发状况。
他们四人年龄虽比观音婢大得多,但长期以来在秦王府都是幕僚的身份,虽说是一个个满腹经纶,足智多谋,总归是只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不曾对牵涉无数人生死的事做过决断,遇到大事还是有些沉不住气。
这就好比一个家财万贯的富豪,和一个只有几亩薄地的农民相比,在做许多事情时,富豪比普通农民更有低气。
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常常决定一个人的见识和眼界。
-----
观音婢则与高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不同,她从十五岁起便跟着李渊,和李世民一起为李渊获取兵权、剿匪、扩充军队出谋划策,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推动者之一,见过的大场面比高俭等人要多的多。
而且,观音婢作为秦王妃,作为李渊疼爱的儿妇,处在国家权力的顶层,知道更多的内幕、掌握更多的信息,看事情就更全面一些。
-----
就在高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心中惴惴不安的时候,观音婢则是较他们四人心中有数,神情泰然自若。
等过了有半个时辰,一切平静如常,宫中未传来不好的消息,高俭等四人繃着的心才放松了下来。
------
待到大家的心情都平复下来,观音婢才蓦然意识到,承乾殿是处理公务的场所。
在空荡荡的大殿中,观音婢坐在正厅中间榻上,舅父高俭、四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两位长者,在殿中两侧离自己老远坐着,说话时都要抬高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