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消息来源自然是宽松的,中国更像是向德国推销这种飞机。而英国人则是从圣彼得堡获得相关消息的,在远东他们在野外行军的地面武装时常会受到这种飞机的俯冲射击,虽然俄国对于英国在中俄交战后仍然没有在亚洲开辟对中国的第二战场心怀严重不满,但是出于寄望英国在中俄之间再次扮演调解者角色的期待,他们仍然向英国提供了这样的消息。这就让同盟国和协约国阵营在1912年的秋天几乎同时得知了这样的一项超出技术力想象之外的消息。
虽然仍然有些难以置信,但是看着中华帝国外交部核发的一些实战中的中华帝国飞虎式攻击机的射击姿态的照片,和从驾驶舱位置的射击照片,都证实了这个传闻。
于是他们开始试图获得这种技术,在目前,中国各部门内掌握这种技术的,只有总参谋部,陆军部两个部门抽调人力刚刚开始设立的一个航空工业军事联席委员会掌握着,而这个只有三十七个人的部门目前直接接受皇帝陛下,陆军部尚书醇亲王载洸,总参谋部徐世昌陆军上将三个人领导。而能够直接接触到这份机密资料的,除了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其余即使是在这个委员会工作的官员,也不能将这个东西的秘密泄露给外国。
其实这个东西说穿了也没什么,在成立皇家航空队不久后便产生了这一类的需求,我只是将一些原理类的知识用一个简单的结构图向现已更名为皇家科学院的原皇家研究院的几个中国技术专家看,并安排他们去研究这其中的机械工程方面的具体内容,在经过帝国大学和皇家科学院一些中方的专家们研究了半年之后,便投入了实际生产,并陆续开始在皇家航空队装备使用。
而在随即有皇家航空队参战的新蒙立国战中,这个小技术进步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在对地攻击中显示了他的威力,并且在少量的空战中,也让皇家航空队一雪由于飞艇连续被俄方击落造成的耻辱。
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这段时间差延续的时间绝不会太长,因为这其中的技术含量实在是太低了,一个限制机枪发射的射击协同控制器,用机械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当然不会难倒欧洲的那些工程师太久,而在这上面,既没有必要保持所谓的技术封锁,更没有必要放过赚钱的机会白白错过。要知道在西安组建隶属于国家的皇家飞机公司,是花了很多银币的。
而无论是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会愿意从中国进口一些飞虎式攻击机回去研究这其中的窍门。唯一的区别就是英国的供货渠道是畅通的,而德国的渠道是被封锁着的。
所以,在吊了欧洲没几天胃口之后,商务部尚书盛宣怀就在外交部的牵线下分别与英国和德国签署了以金属银购买中国的飞虎式攻击机的实物和技术资料的协议。英方接受了中国提出的条件,他们将以每架八万两白银的价格,购买共计48架中国的飞虎式攻击机。这个价格比他们自造的飞机造价足足高出了六成。这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英国向中国购买的军火贸易,总计成交价格为三百八十四万两白银,约合六十四万英镑。虽然这与过去动则百万千万的中国外购资金量相比还算不上什么,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胜利,在军火工业上,洋人也有求咱们的时候了。(英国此时的作战飞机造价约3000英镑,合5万两白银。)
尽管肉痛,但是为了获取如此重要的技术资料,英国人还是乖乖的付了现款。由于英镑的通货价值的未来是一个未知数,中方在目前仅接受白银付款。所以,这笔金钱是通过海运方式运抵新加坡交给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而德国方面的价格要实在的多,他们需要付出的数字是二百万两白银,这笔钱由于目前英国皇家海军采取的封锁政策,暂时记账。由德意志帝国太平洋舰队的部分物权作为抵押。德方的代表在法律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技术图纸好传,而实物难运,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实际上双方估计装备使用的时间恐怕也差不多,所以预计到1914年左右的时候,应该就会出现机枪空战的场面了,而到那个时候,帝国恐怕在南方的战事也七七八八了吧。而技术上也还会有新的进步那是肯定地。
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手中捏起了一支自己的技术力量。和一个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这远远要比我今天突发奇想一个这个,明天从后世抓一个那个技术要来的好的多,最起码能够让中国在建立起一个紧咬西方技术水平线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体系的同时,还能偶尔接受我的点缀之作。
这远远要比我现在下令让人去搞原子弹,明天让人去搞战略轰炸机等等现实的多。
航空射击协调控制器是我的一个点缀,另一个点缀出现在了侦察和防御层面,那就是雷达的提前出现,而这种东西我是不会准备向外国出售的,在将来的海上大作战中,有远程测距雷达的舰队和没有这玩意的舰队,不是一个等量级上的概念。雷达的概念出现在了我的计划之中几乎是与那个射击协调控制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而目前这项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借用国外已经有的相关资料,譬如多普勒,马克思威尔,赫兹等人的理论和初步的实物等,中华帝国首创的雷达型号也将很快出现在各军兵种的战斗序列中。
当然,由我的一些点缀性的想法,触发出我的技术人员们自己的衍生发明,这些衍生性的东西,就不在我的控制之内了。
1912年的下半年,陆地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西线僵持,东线德奥联军在兴登堡的统帅下势如破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而奥匈帝国正在与意大利鏖兵,保加利亚牵扯住了希腊,让土耳其得以放手去进攻俄罗斯。这一系列的战场态势,都大大的有利于同盟国集团,协约国当年的三条腿支柱,有一条半已经陷入深渊了,俄罗斯这条腿在四国的联合三面夹击中已经奄奄一息,如果不是冬天适时的来临的话,他们甚至可能以投降的姿态提前退出战争。而那半条腿则是法国人,不管德军西线现在如何,毕竟还是一个僵持局面,而且战场是在法国的境内,要论起失败程度的话,德国人还没有与法国相媲美的资格。
而法德边境的战争线上,威廉皇太子也在西线陆军一系列的军事调整后,正式出任新建的第六集团军的司令一职,麾下暂时辖有22个师,他的父皇给了他允诺,在冬季的一轮动员和征兵结束后,他可以指挥的部队将扩展到50个师。随着东线傲人的战绩不断的传回柏林,德皇愈来愈不相信总参谋长小毛奇,所以他在法德边境这个他直接支配的战线上下了重注,指望着他的太子能够率领大军攻克防线,并解救在巴黎外围被牵扯着的百余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