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日常教学不再限于上过课、批完作业、考过试、改完卷子、简单计划与总结结束,被填充进更多引带突破、提升的内容。
示范校的“师傅们”在其本校或是到校来分享课程,“徒弟们”除了现场听课、记笔记,还需要结合自身工作,分析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思索需要取长补短、破除水平限制的点面,争取将“师傅们”分享的经验、技能融入自身的教学过程,并寻找创新的可能。
这过程说起来简单,却不是简单做做听课笔记、写写行动计划、上课加点“花样”那么轻松。
跟在闻映台身边,看着这番景象的秦不觉向家中长辈们比喻:“这‘壮腰’过程好像挺讲究的。有点像加固质量不达标的建筑,往其缺少支撑或久而旧损的松散墙体内灌注水泥与加固剂……”
本就勤恳、认真的闻映台,因此在课余更常埋桌案,拿着听课记录,苦苦思索教学提升计划,根据“师傅”的建议设计全新的课件,或视频或微信对话,追着师傅询问补充意见或修改建议,再带到教研组听取组内的分析……
而如贺老师、梁老师等态度被动的,不得不减少以前得过且过的散漫,被章形树带着职能科室与教研组盯紧了,按要求进行教学观摩、反思。
他们听课与写进步计划本有些敷衍与应付,可被章形树在教工大会上,无记名点评为“壮腰的好资源来了,还做面上功夫,那腰只能越来越弯”,不过关的课件又被教研组与师傅一次次否定打回,那面子上怎么也有些不好看,只能打起精神来认真应对。
因此,秦不觉亲身见着:嘉桥的校园内、办公室里,教师们的诸多谈论,从无目的的闲聊转向了教研讨论与课件探讨,连食堂吃饭的速度都快了许多;教室里边,原有偏于单薄、沉闷的授课开始有了鲜活的苗头,东倒西歪、心思飘摇不定的学生们,坐姿似乎也开始端正了一些……
这种充实的势头,像初夏的温度,渐渐热烈着,让人们有甩脱重衣负担的机会,轻松愉快起来。
可偏偏秦不觉和嘉桥的老师们一样,各有各的头疼。
闻映台等年轻教师头疼的是:由于教学资历尚浅,从学生入学一直带到毕业的全轮教学尚未完成过,实践经验不够,因而对“师傅们”分享的经验吸收、运用存在困难,心底许多教研的想法如深埋泥土中的种子,有满满发芽的期盼,却局于一时的思路与见识,无法迅速冒出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