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清音九转,十二玉楼天外音 (万字章节)

毕竟此次大战,有司马承祯、李云显、狄怀英三大真仙在前面,顶住了九成九的压力,而徐行又有酆都地气可用,才能打出这般战果。

并且,他也借此机会,试探出了自己的极限,就算用出全部的法宝、神通,在天魔强者面前,最多也不过能撑过两招。

两招之后,徐行能否逃窜,不好说。

可预见的是,接下来这座天下的斗争烈度,定然会逐步上升,真仙、天魔出手的次数,亦会越来越多。

徐行想要在其中有所作为,如今这般战力,还远远不够看,司马承祯、李云显的馈赠,对他来说,便是一份至关重要的资粮。

收下司马承祯的馈赠后,徐行点点头,身形一晃,再次分出两大魔道法身,与元神相对而坐。

司马承祯方才将心神都用于对付安禄山,对徐行那三头六臂的法身,只是惊鸿一瞥,如今再见,也不由得为之叹服。

而此时此刻,徐行却已首先沉浸入李云显所赠的剑诀中。

青城剑宗的剑道,本是脱胎于玄门法剑,上溯源流,便是张天师的三五雌雄斩鬼剑。

只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剑仙的说法,剑在玄门道士手中,也要配合符法使用,与帝钟、甘露碗等法器并无多少差别,只是用途不同。

又经过数百年的沿革,道门法度中除了“观想存思、引气成符”的符箓派,又发展出了“七返九转,人元成丹”的丹鼎派。

其中有一位丹鼎派的大成就者,道号纯阳子,引内丹法入剑,创了剑胎藏锋之法。

剑胎之法,乃是以剑行丹法,炼人身精元为剑,巡游四天下,号称“太上亲授东华手”、“雪刃光辉无极内,霜芒明灿太虚中”。

正是自这位号称东华帝君转世的纯阳子之后,剑道才真正有了足为依仗的内修法。

但这种法门,仍是同道家法度有极深牵扯,青城剑宗也并未被天下视为独立派系,甚至彼时都没有“剑修”这种称呼。

一直等到八百年前,才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剑修、剑仙出世。

此人正是李云显的师尊,司马承祯的道友,青城剑宗历史上,最为惊才绝艳的祖师,号称太白转世,执掌人世兵戈杀伐的太白祖师。

这位祖师根本就不曾练过内丹炼剑法,纯粹以诗入剑,以神意合天地,一首首名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诗篇,便是其人之沛然剑气。

李云显正是得了他的传承,再结合了内丹炼剑法,才能完全脱离玄门藩篱,正式以青城剑宗的名号,屹立于天地间。

李云显传给徐行的法诀,却不是太白祖师传下的诗仙剑序,而是他近年来,自己琢磨出来的纯化之术。

虽为太白祖师的亲传弟子,但李云显对诗词一道,实是缺乏天赋,情感也极其内敛,难以外化成无穷剑气。

所以,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便是极致的唯精唯纯,一味精炼剑气本身,练到无形无色、无质无相之境界。

李云显设想的最高境界,便是将剑气精炼到,混淆物、理的地步。

世间万物,莫不存理。

所谓“物”便是真实存在,具体可感的外相,“理”则是从具体中抽离出来,“物”运行所依凭的规律、法则。

只不过,这条道路虽是有迹可循,且几乎没有理解难度,却充斥着无穷关隘,想要一路走下去,实是艰难万分。

因此,青城剑宗的列位大真人,虽是都辅修了这门法诀,却也都有各自的剑道,如裴征圣以圣道入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不过徐行一见,却忽然想到,此前曾经在北宋世界,于关七身上体会过的“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先天破体无形剑气”,乃是要不断减去词缀,一步一步升华成“破体无形剑气”、“无形剑气”、“剑气”,乃至最后,又成了弥散天地,无穷无尽的“气”。

这种路途与李云显所求,也有共同之处。

不过徐行这一生所学,实在是过于驳杂。

以至于他每次出剑前,都要以各种方式,将种种真气精炼,才能造成如纯粹剑修一般的效果。

因此李云显这炼剑法门,对他来说并不能完全照搬,虽是足够作为借鉴,也要加以改善。

至于如何改善,徐行心中也已有腹稿。

剑气纯化,是为了更加贴近“理”,从而改变“理”,而他所学的诸多神通中,正好有一种法门,同样有此追求。

那便是照见诸法皆空,本性真如的禅法,而如何洗去种种杂质,将剑意超拔至这种层次,自然要用雷法。

雷法乃天地阴阳之枢机造化,阴阳二气、清浊之变,便足以涵盖徐行体内的全部异种真气,若是将之混同为一,再以雷音将之震散,真气、神意都会纯化。

正好,司马承祯的“景震剑序”虽是剑诀,却也是以剑之双锋,遍述雷霆阴阳之道,所以“夫阳之精者,著名于景;阴之气者,发挥于震,故以景震为名”也。

徐行念及此处,只觉脑中神光闪烁,交织成法,似是有无数灵感喷薄涌出,浑身上下都迸发出雷霆霹雳之声,“洗墨”剑更是自发化现。

司马承祯本也在闭目养神,忽听银瓶乍破、雷浆迸裂之声,便睁开眼,看向徐行,目中讶然,不禁喃喃道:

“放着云显的纯化剑诀不学,反来先炼老夫的‘景震剑序’,这小子莫非真是想要投入上清宗不成?

唔,若真能练成,允他一个供奉身份,又有何妨?”

司马承祯就算再有自信,也不会觉得自己在纯粹剑道上的造诣,能够比得过李云显这位天下第一剑修。

那徐行的选择,就很值得玩味了。

——难不成,是他根本就练不成那纯化剑诀?倒也不算奇怪,毕竟就算是青城剑宗内,也根本没人能走这条路。

司马承祯越想越是兴奋,连修复自己的剑胎都顾不上,心神完全锁定徐行,注意着此人元神的一举一动,专心为其护道。

这么一看,就是足足九天过去。

这九天中,从徐行体内,以及“洗墨剑”中传来的轰鸣声,已是越发微弱、缓慢,全无雷霆霹雳的浩荡天威,反倒更似古寺钟声,浑厚悠扬。

等到第十天日出之时,“洗墨剑”忽地升腾而起,如长虹挂空,直入云霄,不知去向。

司马承祯只听“锵”地一声鸣响,那是他早已习惯了的声音,如今却更多了一份独属于剑锋的锐利。

鸣响声甫出现,便在刹那间交迸九次,越发高亢,有如霜天闻鹤唳,越高越清绝,渺不可闻,难以捉摸,却又切实存在。

就好像是那无可触摸、了无痕迹,却又的确存在的“理”,正如佛门以雷音譬喻佛法,声震大千,无形相而能演说如来法音。

饶是以司马承祯的见识,都无法辨认出,徐行这究竟是何种法门。

他虽依稀能从中品味到“景震剑序”、纯化剑诀的妙谛,却似是而非。

——难不成,这年轻人竟然在创法?

九响之后,难辨佛道的缥缈清音,已传至青城三十六峰各处,李剑诗、燕赤霞、小青虽不明所以,却感到森然冷意,自天穹压来。

仿佛那无垠碧霄中,忽有无穷剑锋倒悬,寒光凛冽、剑气森森,偏生这种冷意并未引发任何元气波动,只是一味鸣响。

对这些大真人境界的纯粹剑修来说,眼前之景,就像是有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正独立风雪,衣袂飘扬,却偏偏不愿展露真容,只是孤芳自赏。

这种飘渺朦胧,且只有纯粹剑修才能感受到的绝美,已令三位纯粹剑修抓心挠肝,就连宁采臣亦觉腰侧剑器嗡鸣不已,剑心动荡。

这一刻,他们只能猜想。

——难不成,是宗主的剑境又有突破?

司马承祯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却见李云显不知何时,已走出后山洗剑池,来到此处,看着闭目冥思的徐行,目露奇光。

“这等禀赋、这等禀赋……”

他猛地以拳击掌,懊恼道:

“这小子,真是天生就该学剑!”

司马承祯看完了全程,知道这种纯粹到抽离外相,虚无缥缈,直指大道妙谛的剑音,本就是杂糅各家手段才得到,便嘿笑道:

“若是真只练你们这一家的剑术,只怕徐小友就是练到死,也练不出如此纯粹的剑意,嘿嘿。”

司马承祯虽只是无心之言,却令李云显心头忽地一动,想到了自己那位大弟子,若真是如此,岂不是……

就在两位真仙的注视中,清音九转后,虽是再难向上拔升,却也未曾回落,反倒是逐渐稳定了下来,内中剑意终显峥嵘气象。

虽仍是莫测难寻,唯有只鳞片爪,仍是令人望而生佩。

赤轮自云中探出半弧,金光将天色梳成淡青,山脊线突然发亮、发烫,似是一道横亘天地的灼痕。

倏然间,一只白皙如玉的手掌抬起,轻轻一晃,便从云中引来一隙明光,将之握在手中,就成了“洗墨剑”的形貌。

司马承祯、李云显却没有去看剑的实体,而是齐齐抬头,望向那贯穿碧霄,撕裂云层的剑痕。

说“撕裂”并不太准确,只因那剑痕虽是如此明显地挂在此处,可却丝毫无碍云层的流动。

如果把云层比作水波,那这剑痕就是水中礁石,不动不摇,但又没有丝毫的存在感,仿佛不存于世。

方才那的剑音,已令三十六峰的所有真人剑修,都有所察觉,当他们看到这极富反差感、无比矛盾的一幕,却只觉道心无比难受。

下一刹那,漆黑剑痕倏然荡开,化为一个方圆五六十丈的幽暗区域,青城元气暴动,似是地水火风齐齐破碎,内中一片光怪陆离。

在列位剑修眼中,这一剑似是将整个大日都给彻底吞没,令天地重归夜幕,甚至引发了一场更加严重的灾害。

其余人不明其妙,李云显、司马承祯却知道,这是因为徐行方才那一剑,已然动摇了某一条天地定律,才会引发如此场景。

李云显立于天谷峰,拂袖一扫,便将这漆黑空洞抹平,顺带镇压了整个青城山的元气波动,令日光重现于世。

这时,徐行的元神法相也已长身而起,仗剑来到李云显身旁,眺望远处虚空,面色发白。

他方才那一剑,蓄势已久,才能有如此声势,自是耗力颇多,可以说这九天修养的成功,都已付诸其中,白辛苦一场。

虽是如此,徐行心中却是一片欣然满足。

这并不奇怪,天下修士,无论是谁,能够斩出方才那一剑,都必然心怀大畅。

李云显转过身来,看着徐行,目光严肃,沉声道:

“徐兄,这一剑该如何称呼。”

徐行想起自己前世读过的某本,展颜一笑,轻描淡写道:

“清音飘渺,仿若上抵白玉京,便叫它‘十二玉楼天外音’吧。”

李云显还没说话,司马承祯已大声叫好。

“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