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必要性论述

“你所说的,我自然知道,可你的目的呢?”林如海还是对文郦讲起此事感到疑惑。

“大人,明朝到隆万时期,其改革举措,有过有功,可其政之害不在于白银之有无,而在于白银的不稳定!

士人所谈恢复实物赋税的意见便是错,这是卑职的浅见。”

到了这句,林如海有点明白文郦的话了。他是在用事实强调赋税折银的正确性,这是正确的废话,朝廷现在用的不就是这样的财政措施吗。

其所谈复古者,林如海也知道,但都是士野冷谈,朝臣们没有一个认为应该用实物税。

“你既然认为白银的流通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那你怎么看白银的诸多弊端?尤其是施加在各地方百姓身上的税负差异。”

“大人,卑职认为,夫天地生财有数,而万民殖货无穷。昔周设九府圜法,以通商贾;汉铸五铢三官,以利转输。盖物产蕃阜之世,必资泉刀之流,犹江河行地,非沟浍能容也。

诸公所患,即在天下物产愈丰,而白银有数,其风波不能止,则民有大害,国有大患。

辽东即定,得田亩千万,湖广稻种推行成功,诸事观之,十年天下粮产倍增可望,而银缺之害愈显,本朝必有进退失据之时。”

文郦一番慷慨对奏,叫林如海心里再认同不过。

赋役折银是天下之大势,不仅仅是文郦先前的宝钞推行失败这么简单,在于天下之大,南北变迁,其间差异不能用实物来替代。

本朝同前明一样,边地的军事压力极大,而北方不能承受其负担。

其中因素颇多,从地理讲,汉唐关中尚可称膏腴之地,可如今天下人谁会说关中富有?天下富贾南移,人人可见,经济中心同军事防务中心偏离产生的负担,谁也不能忽视,此非人力可改。

从他先师亭林先生的天下论来讲,边地防务是为天下百姓之安危,非独北地百姓可享其益,自当由天下南北百姓共同承担。

不然,明亡边军南下的惨剧还会上演。

而从实物缴纳的角度来看,南资北运,其间损耗之大,比之军耗,丝毫不减其害。

但是文郦所说的物产倍增而银缺愈显,也是事实。

辽东之战重点在于消灭边患,减轻国朝军费开支,所谓千万田亩也只是添头;湖广稻种推广是为了缓解百姓的生活艰苦,增加粮食供应。

而两者产生的溢出是朝臣们没有预料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就成了心头患。

“按你所讲,该当如何?”

“应当改革币制,缩钱扩银,以盐、粮、布为本,发行纸钞已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