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看着长孙无艳伤心的样子,心中也一阵酸楚,他连忙安慰道:“好孩子,别哭了,舅舅也很想念你们啊。等我跟秦王殿下商量完重要的事情,就立刻回去看望她们。”
这时,李世民注意到了长孙无艳的情绪,他快步走过去,将长孙无艳轻轻地拉进自己的怀中,温柔地帮她擦拭着脸上的泪珠,柔声说道:“观音婢,舅舅刚刚回来,旅途劳顿,你先让他休息一下,好吗?”
长孙无艳感受着李世民的关怀和体贴,她乖巧地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嗯,好的,二郎,谢谢你!”她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李世民精心安排,舅舅恐怕很难平安归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世民、长孙无忌和高士廉三人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着丰盛的晚餐。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一同移步到李世民的书房,准备商讨一些重要事务。
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交织。李世民坐在书桌前,长孙无忌和高士廉分坐两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世民终于开口道:“舅舅,父皇近日下旨,命您巡按岭南诸州。待您归来之后,本王有意任命您为雍州治中。”
高士廉微微颔首,表示明白。李世民接着说道:“本王过几日便要率军出征,攻打刘黑闼。在此期间,长安城中诸多要事,还需仰仗舅舅您代为处理。您作为雍州治中,将代表我这个雍州牧,全权负责长安的事务。”
长孙无忌在一旁补充道:“太子府和齐王府近来颇为活跃,他们暗中招收了大批流民,并收留逃亡罪犯充当死侍。若他们趁秦王殿下出征之机,在长安城布局势力,恐怕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高士廉认真倾听着两人的话语,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待长孙无忌说完,高士廉说道:“秦王殿下的意思,我已然明了。殿下放心,我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李世民看着高士廉,眼中闪过一丝信任与期待。他知道,高士廉为人正直、稳重,必能妥善处理好长安的事务。而有了高士廉在长安坐镇,他也能安心出征,无后顾之忧。
李渊在得到李世民的同意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迅速起草诏书,在李世民原有的众多官职之上,又加封其为天策上将,同时兼任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一系列的加封,无疑意味着李世民将拥有更广泛的权力和更重大的责任。
尽管李渊内心深处并不十分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他也明白,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毕竟,在众多子嗣和大将中,能够承担起如此重任的人,恐怕也只有李世民了。
然而,李渊并没有就此罢休。他深知权力的平衡至关重要,决不能让李世民的势力过于庞大。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制衡的办法——特意召回了之前被他派往河北招安却以失败告终的李元吉。
在出征之前,李渊特意设宴款待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宴会上,气氛异常融洽,李渊趁机对李世民说道:“二郎啊,元吉上次随你出征,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父认为,他此次若能再次随你一同出征,必能从你身上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二郎,你意下如何呢?”
聪明的李世民心中自然明白这背后隐藏的深意。他知道父亲正在暗中盘算着什么,也许是想通过李元吉这次随他出征来平衡他和李建成之间的势力。
然而,李世民选择了隐忍不发,他并没有将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以一种顺从的态度回应李渊:“儿臣尊随父皇的安排!”
李渊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十分满意,他大笑道:“如此甚好!”似乎对李世民的回答非常满意。
而李建成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早已波涛汹涌。他对李世民的加封感到不满,对李渊的安排也心存疑虑,但他同样选择了隐忍不发,不想在这个时候与父亲和弟弟发生冲突。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开始着手战前准备事宜。他特意命人去文学馆传唤房玄龄、杜如晦和薛收前来议事。然而,当房玄龄和杜如晦应召而来时,却唯独不见薛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