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八大碗,实际上会上九碗,也叫“九大碗”,主要用于红白喜事,以蒸、扣的烹饪方式为主。
这里的大碗”其实是斗碗,容量很大。每桌固定坐八个人,上九碗菜。第一碗叫头菜,必定是蒸肉丸,蜀地人叫“圆子”,头菜里的肉丸是椭球形的。
一碗通常有8个,每人一个,如果主人家经济宽裕,会放16个,称为双圆子,这样的酒席就显得更有档次。宋阳家准备的就是“双圆子”。
除了头菜,其他常见的菜还有腌菜扣肉、粉蒸肉、炖肉块、酥肉等。腌菜是山里人自家腌制晒干的青菜,泡发后用于扣肉,这道菜叫烧白。
但在立房子酒中,烧白这个名字不吉利,不能用。宋阳这是搬家和结婚一起办酒席,这道菜也被去掉了。
粉蒸肉的俗称在丧事中需要避讳,但在喜事中可以用。
这两道菜和圆子一样,都是定量的,每人一片。
炖肉块叫墩子,基本是纯肥肉块,酥肉裹了鸡蛋淀粉,看不出里面是肥是瘦,只能通过筷子夹的时候的软硬来判断。
有时候,会直接上两碗墩子和酥肉,因为它们比较肥腻,常常会有剩余,可以重复使用,能为主人家节省食材。
宋阳家还准备了鸡、鸭、鱼,甚至还有打到的麂肉,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丰盛了。
这样全是肉的酒席,放在后世可能会觉得油腻,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山里人,甚至城里人,一个月也吃不上几次肉,偶尔吃一顿肉都算是“打牙祭”了。
所以这样的酒席反而更有吸引力,因为吃肉的机会太少了。
很多大人还会把圆子带回家给孩子吃,这也让孩子们对吃“九大碗”充满了期待。
农闲时节,很多人带着孩子来帮忙,盘龙湾热闹非凡。孩子们有的去水塘边捞鱼,有的去山洞口看寒号鸟,有的围着猪圈看猪,还有的在菜地里玩耍。
那棵独特的松柏,以及宋阳家的大房子,都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
在大家眼里,这个原本山石林立的地方,竟被打理得如此舒适,实在令人惊讶。
作为新人,宋阳和冯晓萱不用亲自参与这些准备工作。
他们准备了不少糖果、烟酒,给女人和孩子发糖果,给男人发香烟。
即使不会抽烟的人,也会小心翼翼地接过,或放进袋子里,或夹在耳朵上,因为在山里人看来,这些都是高档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