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他们不是孤独的沉默者

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整个村落沉在潮湿的雾气里。屋顶滴水,地面泛泥,空气中弥漫着树根膨胀后的清苦气味。那些没有被塔语系统侵染过的木材,在这类天气里会膨胀、呼吸、发出像轻声呻吟的声音。我坐在小屋里,靠着门框,听着它们断续的响动,像听一场从很远的过去飘来的呼吸。

我没再写字。不是没内容,而是不想用写的方式打断我正经历的一切。

我发现,不写,是一种表达。

语言的初衷,并不一定是“为了让世界知道”。它有时候只是为了让自己知道。你坐在那里,哪怕一句话都没说,但你心里知道你想说什么,那它就是语言了。哪怕不曾被听见。

我开始尝试用这种“不输出”的方式与人相处。村里的人接受得很快,甚至欢迎这种交流方式。他们和我一样,不再执着于“表达的精准度”,而是把一段交流视作一场相遇,就像两条溪流短暂汇合,然后再各自奔向不同方向。是否明白,无关紧要。

某天清晨,一个孩子悄悄爬进我的屋子。他什么都没说,直接把自己带来的那块语石板放到我面前。他一脸期待地看着我,等我去“理解”它。

我看着那上面画着的东西,一时无言。

那不是符号,也不是图案,更不像语言的构成元素。它只是一团乱线,像是被谁在愤怒中抓着笔毫无章法地乱画。但我知道,这不是发泄,这不是胡写。它有意图,有情绪,有“想被明白”的愿望。只是,它无法被我翻译。

我伸手,摸了摸那块石板。

我没问他什么意思。

而是把自己的语本翻开,把那团乱线尽量照着形状画了下来,然后在旁边写下一句:

“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我想留下它。”

孩子看了很久,然后重重点头,抱起那块石板跑了出去。

那天夜里,我在纸上重新画了一遍那团乱线,反复描摹线条的走向。越画,我越觉得它像是某种更原始的语言,一个早于塔语、早于文字、早于逻辑本身的情感实体。不是“说”,不是“写”,而是**“留下”。**

一个人对世界发出的痕迹,不为解释,也不为回应,只是为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