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禅位冤魂索舌命 宫闱秘斗继新君

可谁能想到,这本被帝王轻视的《四声谱》,后来竟流传天下,被文人奉为经典。

当时能与沈约齐名的,还有江淹、任昉等人。

江淹,字文通,早年仕于齐朝,官至秘书监。

梁主起兵时,他微服投奔,后来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天监四年,江淹去世,谥号“宪”。

江淹年少时勤奋好学,曾梦见一位神人赠他一支五色笔,从此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可到了晚年,他又梦见神人将笔收回,此后便再难写出佳句。

世人无不惋惜,叹道:“江郎才尽矣!”

尽管如此,江淹一生着作百余篇,以及《齐史》十志,仍流传后世,成为不朽之作。

却说任昉,天生就是块写文章的料。

他文笔极佳,尤其擅长公文写作,一挥而就,连修改都不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母亲裴氏曾做过一个奇梦——大白天睡觉时,梦见一顶彩旗华盖从天而降,四角悬铃,叮当作响。

忽然,一枚铃铛落入她怀中,惊醒时已怀有身孕。

后来,任昉便出生了。

齐朝末年,他官至司徒右长史。

后来梁武帝入主建康,立刻召他做骠骑记史参军,没多久又升任黄门侍郎,再调吏部郎中。

天监六年,他外放为宁朔将军,兼任新安太守。

任昉为官清廉,从不摆官架子。

他常常拄着拐杖,徒步行走乡间,亲自为百姓断案。

“大人,这案子您看……”小吏恭敬递上卷宗。

任昉摆摆手:“不必繁文缛节,带原告被告上来,我当面问清楚。”

他审案干脆利落,百姓无不叹服。

可惜,仅仅一年后,他病逝于任上。

新安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自发在城南建了祠堂,年年祭奠。

梁武帝听闻噩耗,亦为之哀恸,追赠太常卿,谥号“敬”。

任昉一生着述极丰,留下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

他的文章,在士林之中广为传诵,历经岁月而不衰。

此外尚有前侍中谢朏,此人素有文名,却在齐朝末年归隐田园,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出山。

到了梁朝初年,梁武帝又下诏请他担任侍中,谢朏依旧推辞。

可奇怪的是,没过多久,他竟自己乘着小船来到京城,向皇帝上书陈情。

梁武帝大喜,当即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

可谢朏却推说脚有毛病,不能跪拜行礼,只戴着头巾,坐着轿子,到云龙门谢恩。

梁武帝在华林园召见他,谢朏又坐着小车入席。

第二天,武帝亲自去他家中拜访,两人饮酒谈笑,十分融洽。

谢朏再三表明自己不愿做官的志向,但武帝仍不松口。

最后,谢朏只好请求回乡接母亲来京,武帝这才答应,还特意赋诗送别。

不久,谢朏带着母亲回到京城,虽然勉强接受了官职,却从不处理政务。

没过多久,他母亲去世,朝廷特许他继续任职。

守孝期满后,谢朏改任中书监、司徒,可不久便病逝了。

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徒,谥号“靖孝”。

谢朏一生着作颇丰,流传甚广,可惜晚年行事矫情,难免被人讥讽。

不过,梁武帝如此礼遇文士,也可见其重视人才之心。

……

再说北魏这边,魏主元恪宠爱高贵嫔,立她为皇后。

这位高皇后貌美如花,却生性善妒,不许其他嫔妃接近皇帝。

她曾生下一子一女,可惜儿子早夭。

元恪年近壮年,却仍无子嗣,心中不免焦虑。

恰在此时,宫中有一位胡充华,是司徒胡国珍的女儿,生得姿容绝世,聪慧过人。

传说她出生时,红光环绕,术士赵胡曾预言:“此女日后必贵不可言,当为天地之母。”

当然,这话未必可信,说不定只是后人附会。

元恪听闻此事,便将她召入宫中,册封为崇华。

高皇后见她娇媚动人,自然心生妒忌。

可胡充华巧舌如簧,一颦一笑皆惹人怜爱,就连善妒的高皇后也不由得对她另眼相待。

一日,元恪趁高皇后不备,悄悄召见胡充华。两人情投意合,共赴巫山。

天子多情,美人有幸,没过多久,胡充华竟暗结珠胎,怀上了龙种。

先是六宫嫔御,相与祈祷。

她们跪在佛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愿上天赐我公主,莫生太子!”

为何如此?

原来北魏旧制残酷——若妃嫔生下太子,母亲必须赐死。

众人皆惧,唯独胡充华神色平静,淡淡道:“立储君而杀其母,本是陋规。

但我不怕死,宁可为皇家延续血脉,也不愿贪生误国!”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

有人低声劝道:“胡姐姐,何必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