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独揽大权除政敌 天象示警告宫闱

少卿袁翻据理力争,最终朝廷才勉强削去侯刚三百户封邑,免去他掌管御膳的职位。

侯刚这人,原本靠着烧得一手好菜,深得太后宠信,掌管御膳近三十年。

如今虽被撤职,却仍能自由出入宫廷,参与朝政。

更离谱的是,太后还常常带着他,去宗室勋贵家中宴饮,每每玩到半夜才回宫。

侍中崔光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劝谏道:“太后,先贤有言,君王当以国事为重,不宜频繁游乐宴饮。”

太后一听,不以为然,反问道:“我能主持祭祀大典,为何就不能出游享乐?”

她的语气里,透着不容置疑的霸道。

胡太后到了此时,已是放纵不羁,随心所欲,哪里还肯听崔光的劝谏,老老实实待在深宫里呢?

她自幼跟着一位信佛的姑母长大,耳濡目染,对佛事极为热衷。

如今大权在握,自然要大肆兴建佛寺,以显虔诚。

于是,她下令在崇训宫旁建了一座永宁寺 ,又在伊阙口修了石窟寺 。

这两座寺庙,极尽奢华,尤其是永宁寺,更是金碧辉煌。

寺内有一座九层佛塔,高耸入云,塔顶还立着一根十丈高的铜柱,四面挂满铃铛。

每当夜深人静,风一吹,铃铛叮当作响,清脆的声音能传十里远。

佛殿、僧房,处处镶嵌珠玉,铺满锦绣,五光十色,晃得人眼花缭乱。

“太后,这寺庙的耗费,是否太过奢靡?”

有大臣小心翼翼地问。

胡太后微微一笑,道:“礼佛之事,岂能吝啬?

这是为天下祈福,花再多钱也值得。”

扬州刺史李崇看不下去了,上书劝谏:“陛下,寺庙虽好,但国库有限,不如省下这笔钱,用来修缮明堂太学,培养人才。”

可胡太后哪里听得进去?

奏折递上去,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转眼到了熙平三年,有人献上一只罕见的乌龟,浑身金黄,被视为祥瑞。

胡太后大喜,当即改称“神龟元年”,大赦天下,宴请群臣。

“恭喜太后,天降祥瑞,必是国运昌隆之兆!” 群臣纷纷贺喜。

胡太后满面春风,举杯道:“今日普天同庆,诸位爱卿,尽情畅饮!”

于是,朝廷上下,一片欢腾。

可谁也没想到,这只“神龟”,或许不是什么吉兆,反倒像是个不祥之兆……

忽报征北大将军灵寿公于忠死了。

消息传来,朝中大臣大多拍手称快。

“这位于将军仗着权势,横行霸道,如今总算天收了他!”

一位官员低声议论。

“嘘,小声点,太后可还念着他的功劳呢。”

旁边的人连忙提醒。

果然,胡太后不仅没有追究于忠生前的过错,反而下诏褒奖,追谥“武敬”,还赐了丰厚的丧葬费用。

没过几天,又传来噩耗——司徒安定公胡国珍也去世了。

胡国珍是太后的父亲,葬礼自然极尽奢华。

“追赠相国太师,加授黄钺,尊号‘太上秦公’……”

礼官高声宣读诏书。

群臣纷纷附和:“太后至孝,理应如此!”

然而,谏议大夫张普惠却站了出来。

“陛下,‘太上’乃天子尊号,岂能用于臣子?”

他拱手进谏,声音坚定。

朝堂上一片哗然。

“张普惠,你这是不识时务!”

有人冷笑。

“礼法不可乱!”张普惠毫不退让,“若人人僭越,朝廷威严何在?”

他据理力争,驳得众人哑口无言。

可最终,太后并未收回成命。

“罢了,罢了。”

张普惠叹息一声,转身离去。

同僚们望着他的背影,摇头道:“真是个倔脾气。”

这场争论,终究只是徒劳。

张普惠拼死直谏,不过博得一个“直臣”的名号罢了。

过了数月,天象突变,月亮渐渐被黑暗吞噬,几乎消失不见。胡太后望着夜空,心中惶恐不安,总觉得这异象是冲着自己来的。

“天象示警,莫非本宫要遭大祸?”她眉头紧皱,低声自语。

身旁的心腹太监察言观色,立刻凑上前道:“太后娘娘,天象虽凶,但未必无解。”

胡太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如此,不如找个替身挡灾。”

她立刻想到瑶光寺里的高氏——那位被她废黜的太后。高氏虽已出家为尼,但终究是个隐患。

“去,送她一程。”胡太后冷冷吩咐,“记住,要做得干净。”

当夜,太监带着毒药潜入瑶光寺。高氏毫无防备,饮下毒酒,不久便气绝身亡。

次日,宫中传出消息:“高太后突发恶疾,暴毙而亡。”

葬礼草草了事,棺木按尼姑的规格下葬,连哭丧的人都寥寥无几。高氏一生荣华,最终却落得如此凄凉结局,实在可叹。

胡太后却毫无愧疚,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她本就贪恋权势,如今连最后一点顾忌也没了。

“近日朝中大臣多有议论,说您……”宫女小心翼翼地说道。

胡太后冷笑:“他们敢说什么?”

“说您……行为不检。”

胡太后不怒反笑:“朕想做什么,轮得到他们管?”

没过多久,她竟公然召来一位皇叔,夜夜留宿宫中。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太后与皇叔……这成何体统!”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

可胡太后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这段叔嫂孽缘,终究成了北魏宫廷里最荒唐的一笔。

欲问皇叔为谁,且待下一章分解。